上一篇: 咳咳咳……咳嗽不用管,扛一扛就好了?|科学排雷 下一篇: 胰腺癌发病与饮食有关,糖尿病人是高危人群
分享到:
当前位置 : 资讯 > 管理
“身心脑共病”要严防同治
2023-12-05
来源:生命时报
12936
0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居高不下,成为医疗卫生体系面临的重大挑战。数据显示,我国78%以上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比如,一些患有糖尿病的中老年人由于没控制好血糖,逐渐患上脑卒中、冠心病等,这样的慢性病共病患者正逐渐增多。

  

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员、第二附属医院双聘教授 徐小林

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博士 周亚冠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居高不下,成为医疗卫生体系面临的重大挑战。数据显示,我国78%以上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比如,一些患有糖尿病的中老年人由于没控制好血糖,逐渐患上脑卒中、冠心病等,这样的慢性病共病患者正逐渐增多。

然而,全球多国包括我国的卫生体系主要以专病、专科甚至亚专科的模式,为共病患者提供服务。尽管糖尿病、脑卒中等躯体性慢性病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但中老年人群心理性疾病如抑郁、焦虑等,以及认知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等,相对来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越来越多中老年人的心理性及认知退行性疾病,正与躯体性慢病聚集发生。近日,《柳叶刀-老龄健康》发布我们团队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全球33个主要国家50%以上中老年人群患一种及以上身、心、脑疾病,并存在区域、人群不平等性。

中高收入国家患病率较高

“身心脑共病”更确切的说法为“躯体性、心理性和认识退行性共病”,是重要的共病模式之一。在这项最新研究中,“身”对应躯体性疾病,如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心”对应心理性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等;“脑”对应认知退行性疾病,指学习、记忆和思维判断等认知功能减退,同时可能伴有失语、失用(患者意识清楚、语言理解和运动功能正常,却不能执行有目的的动作)、失认等改变的病理过程。其中,最常见的疾病共存模式包括:“身心共病”,即同时患有躯体和心理性疾病,以及“心血管代谢性共病”,即同时患有心脏病、脑卒中、糖尿病。

这项研究纳入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33个国家的16.7万中老年样本,其中43%来自高收入国家、18.4%来自中高收入国家、38.6%来自中低收入国家。研究发现,在美国等高收入国家,“身心脑共病”患病率为24.5%,在中国等中高收入国家患病率达33.9%,在中低收入国家比如印度,虽然仍在承受传染病重大负担,其“身心脑共病”患病率也达8.1%。另外,教育程度较低或家庭财富较少的人更易患病。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健康方面仍存在区域和人群不平等性,且在中老年时期的表现更集中。比如,在经济社会发展欠发达地区,人们面临更高的慢性病负担,人均预期寿命相对更短。因此,提升对社会经济弱势群体身、心、脑疾病的关注,对提升我国健康水平的均衡性具有重要价值。

我们的研究综合了文化水平和家庭总财富,来构建社会经济水平指标。结果发现,在中国等中高收入国家,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中老年人患认知退行性疾病和相关共病比例,显著高于躯体性疾病和心理性疾病。也有研究发现,认知退行性疾病的病因学复杂,我国这类患者的躯体性疾病和心理性疾病的检出率更高。认知退行性疾病至今尚未纳入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规范化健康管理范畴。因此在关注社会经济弱势的中老年人群慢性病风险时,尤其应重视防治认知退行性疾病,宣传脑健康知识,加强认知训练,防止该人群认知功能非正常老化。

危害远大于单一疾病的简单叠加

身、心、脑三类疾病看似属于不同系统,其实相互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三类疾病可能存在相似的遗传学、病理学基础和共同的致病危险因素。比如早期不良生活经历以及吸烟、酗酒等行为,均可能对心理、生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冠心病与认知功能障碍也存在共同的发病基础,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会增加大脑皮层区域的老年斑形成,加速认知退化。

二是患其中一类疾病会增加甚至直接导致其他两类疾病发生。比如躯体疾病的存在会引起内分泌系统、神经化学物质、代谢和免疫系统方面的紊乱或失调,从而产生抑郁症状;同时,如果躯体疾病管理效果不佳,也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控制感、自我效能感,进而产生兴趣减退、抑郁情绪等症状。认知退行性障碍造成的系统失调,可加速躯体疾病的发展;反之,躯体性疾病造成的功能损伤和生活方式改变,也可诱发或加剧心理性疾病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任意一种身、心、脑疾病,都将造成患者功能损害,降低其健康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如今在中老年群体中,三类疾病聚集发生,使患者症状的复杂程度远大于单一疾病的简单叠加,严重增加患者疾病负担,造成生活质量下降、社会功能障碍、病情控制不佳、死亡风险增加等。此外,“身心脑共病”还会增加照护者和社会养老负担,为国家医疗带来损失,不利于健康老龄化目标的实现。

强化同诊共治

当前,身、心、脑疾病的防控及管理,主要基于以单一疾病为主的治疗、防控指南及实践模式,缺乏针对“身心脑共病”综合管理的指导原则和临床实践指南。片面孤立的临床实践方法,遇上“身心脑共病”患者的多维度需求,会引起过度医疗、多重用药和诊治效果不佳等现象,造成医疗成本增加、卫生资源浪费,为医疗保健政策和资源分配决策带来更大困难。

深刻掌握三者关系。随着全方位、全人群、全周期全民健康的推进,以及“以病人为中心”医疗模式的转型,临床医生需充分认识到“身心脑共病”的高发生率和高危害性,对其进行及时识别,避免患者在医院不必要的奔波、检查,减少医疗资源消耗和照料负担,强化对三者的同诊共治。

提供融合的医疗服务。目前,全国大部分综合医院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缺乏心理和认知卫生服务问题,而多数精神专业机构也缺乏相应躯体医疗服务,亟需完善综合医院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应对“身心脑共病”流行化和年轻化趋势。未来期待在具有专业心理科和精神科医师的医疗机构,推广多学科综合诊治,便于对患者全面分析,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使患者获得更安全、更便捷、更整合的高质量综合医疗服务。

将疾病防治延伸至社区。基层社区在共病防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培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配备多学科团队,实施整合管理的协作模式,可在社区更早开展“身心脑共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工作,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提供个体化、针对性、精准性的健康指导方案,综合提高其健康水平。

健康生活阻止疾病进展。“身心脑共病”的绝大部分危险因素,都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调节。对“身心脑共病”患者开展健康宣教,让其了解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并发症、日常管理手段等,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增强自我管理的信心、能力和依从性。引导患者设立个性化康复目标,并制定改善生活方式的自我管理计划,定期监测疾病相关指标,开展心理干预和认知训练,加强中老年人健康行为的协同管理,促使患者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观念。▲


  
0 条评论
慢病界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E-mail:mbj@ncd.org.cn 京ICP备09085420号-2 法律顾问: 北京特派律师事务所 网站制作博乐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