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零食”被消费者列入年货清单,医生提醒警惕其暗藏的健康隐患
“健胃消食片,酸酸甜甜真的很爱。吃撑了,来两粒,没零食吃了,也吃两粒……”这是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的分享。将药品当零食吃,在一些网络平台上,不少博主“主打”的养生攻略,不仅谈不上养生,而且用药风险不小。
眼下,随着春节将至,“养生零食”也被不少消费者列入年货清单。不少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纷纷尝试龟苓膏、山楂丸、阿胶蜜枣等零食。
针对上述现象,多位一线医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约而同发出提醒:养生不要盲目跟风,警惕其暗藏的健康隐患。
过量服用致肝损,患者为何对药放松警惕?
“不遵医嘱用药,此类患者在临床上并不少。”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临床药师田璐璐告诉记者,她接诊过的一位阿姨,因皮疹久治不愈,长期服用一款润燥止痒胶囊。“患者平时觉得有点不舒服,就吃两颗这个药,吃了小半年导致肝损,住进了医院。”
从这款药物的成分来看,其中既有生首乌又有制首乌。“生首乌有祛风止痒的作用,治疗皮疹效果不错,但其具有一定肝毒性。生首乌的肝毒性又高于制首乌,部分不耐受的患者单用制首乌都可能出现肝损,更何况这款药物含两种成分。”田璐璐进一步解释说,用药不能抛开剂量谈毒性,该药一个疗程为两周,按医嘱用药,一般不会出现问题。“但这名阿姨将中成药当成了保健品,用药疗程过长,才导致了肝损的出现。”
临床上,还有一种情况也很常见。那就是有的患者便秘或是想减肥,会长期服用一些芦荟制剂。“很多人觉得芦荟很健康,其实长期服用这类药同样会伤肝,还可能加重肾脏负担,使肾功能进一步衰退。”田璐璐说。
常言道,是药三分毒。究竟是什么让患者对这类药品放松了警惕?在医生看来,部分患者对中药、中成药等存在一定认知上的误区,认为中药材是滋补身体的保健品。其实,中药也讲究剂量和疗程,患者如果不对症盲目使用,那么中药材就可能变成致命的“毒药”。
此外,很多药品还会“伪装”成零食的样子。以润喉片为例,其成分以一些有清热、解毒、消肿作用的中草药为主,如金银花、黄芩、板蓝根、冰片等,大部分药物性偏寒凉。
“一般人吃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本身脾胃虚寒又长期大量服用,就很容易引起腹泻,因此在尝试前,对自身情况有个清晰的认知也很重要。”田璐璐说。
不少年轻人保健意识增强了,但医学知识没跟上
除了要合理用药,在采访中,不少医生还提到另一种现象:随着冬季来临,滋补养生类食品日渐走俏,主打“药食同源”的产品受到不少消费者欢迎。
此前有机构发布数据显示,淘宝天猫“药食同源”市场近一年的销售额已接近234亿元,同比增长22.3%,显示出巨大的增长潜力。
“‘养生零食’虽然打着健康旗号,但在享受其美味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其可能带来的健康隐患。”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医师倪欢欢告诉记者,有些“养生零食”首先是“药”,其次才是“零食”。以阿胶枣为例,阴虚火旺的人群不宜食用阿胶,因为阿胶本身有助阳生热的特性,可能加重火旺症状。此外,阿胶每日摄入量不宜超过9克,而包装成零食的阿胶有一定隐蔽性,“可能吃着吃着,就过量了。”
此外,不同人对“养生零食”的耐受性和反应也存在个体差异。以山楂制品为例,山楂本身是一味中药,内含丰富的有机酸、果酸、维生素C等,当胃酸过多的人大量食用后,会使胃内的酸度急剧增加;有溃疡病或黏膜糜烂较重的人吃后,可能加重病情。
“不少年轻人保健意识增强了,但医学知识还不够,很容易跟风打卡。”一位从事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业内人士提醒,就目前来看,所谓的“养生零食”、中药餐饮更多以宣传养生观念、提供情绪价值为主,“真正的养生在于平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而非白天保温杯里泡枸杞,晚上蹦迪熬夜到天明。”
(记者 李晨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