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北京疾控提醒:“桑拿天”警惕心脑血管疾病 下一篇: 三伏天“高血压正常”,可以停药吗?
分享到:
当前位置 : 资讯 > 管理
很多心脏不适走错了科
2024-07-24
来源:生命时报
11864
0
人虽然只有一颗心脏,却能患上“双心病”。临床上经常能遇到一类患者,突然出现胸闷、心慌等心脏不适,前往心内科进行一系列检查后,却发现问题出在心理上。现代人身心压力巨大,心脏、心理共病情况愈发严重,也日益受到重视。近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教授,北京安贞医院双心医学中心主任刘梅颜教授领衔编写的《心理心脏病学》出版,其中指出,医患均要及时识别“双心病”症状,并及早采取干预,才能更多获益。

  

受访专家:北京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丁荣晶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  吕秋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刘 健

本报记者  李珍玉

人虽然只有一颗心脏,却能患上“双心病”。临床上经常能遇到一类患者,突然出现胸闷、心慌等心脏不适,前往心内科进行一系列检查后,却发现问题出在心理上。现代人身心压力巨大,心脏、心理共病情况愈发严重,也日益受到重视。近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教授,北京安贞医院双心医学中心主任刘梅颜教授领衔编写的《心理心脏病学》出版,其中指出,医患均要及时识别“双心病”症状,并及早采取干预,才能更多获益。

1/3心内科患者有“双心病”

在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走廊,有个特殊的诊室——“双心门诊”,不大的诊室前,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一位28岁的天津小伙子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一年多前,他开始出现憋气、胸痛、心慌和阵发性高血压(收缩压最高达200毫米汞柱)症状,但是反复检查心电图、血液生化、超声心动图、冠脉CT等均未发现问题,于是就回家了。可没过多久,他因胸痛被送到急诊,医生发现他出现了“室上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当即为他做了射频消融术。但术后,症状并未得到缓解,反而变得更加频繁,半年了都无法正常工作。“每次看完病医生都说没事,让我放心回家,但我真的难受。后来到协和看完心内科后,我被转入双心门诊。现在已治疗一个多月,症状缓解了不少。敢情以前我一直都看错了门诊。”

北京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丁荣晶是小伙子的主治医师,她从事临床双心医学研究已有20余年。丁荣晶向记者介绍,目前,来协和医院看心内科的疑难患者中,至少一半是双心患者,他们在确诊“双心病”之前,症状非常严重,几乎都有四处求医的经历,但就是找不到原因。“不过,近年来,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对‘双心病’的认知比以前提高很多。有些患者看到科普介绍,发现自己的症状非常相似,就自己来看双心门诊。”

《心理心脏病学》介绍,“双心”指的是心脏和心理,“双心医学”也称为心理心脏病学或行为心脏病学,是心身医学的一部分。“双心门诊”就是同时解决心脏和心理问题的门诊。上世纪90年代,时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的胡大一教授在我国最早提出“双心医学”概念,并率先开设双心门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刘健表示,“双心门诊”为有焦虑抑郁状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或者表现为心血管疾病症状的焦虑抑郁患者提供了规范诊疗的场所,提高了诊疗效率,避免了不必要的医疗负担。

目前,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抑郁的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抑郁的发生率为25%~40%,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到心内科就诊的患者中,大约1/3存在精神心理问题。”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吕秋云指出,最常见的症状就是焦虑、抑郁。这些患者的“躯体化症状”不仅常与心脏相关,还最容易牵连消化系统和精神系统,表现为便秘、腹泻、长期失眠等,甚至有濒死感和惊恐发作。

难发现、难诊断,易被忽视

当今社会发展节奏很快,竞争激烈,工作、学习、家庭、生活压力巨大,当精神压力超过极限,心理障碍就会增多。然而,广大民众及医务人员对“双心病”的认知率仍很低,造成了很高的漏诊和误诊率。刘健认为,双心病之所以难以被发现和正确诊断,除了与双心疾病本身的特点有关,也与心内科医生和患者的认知不足有关。

受到不良情绪刺激时,人体会释放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是调节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但如果分泌过多,会损害血管内皮,促使血小板聚集,导致急性血栓形成。同时,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会使肾上腺皮质系统亢进,导致心率增快,血压飙升,增加急性冠脉综合征和心律失常的风险。另外,抑郁状态会促进炎症因子的表达,进一步加剧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在特定情况下,可致斑块破裂,发生心肌梗死。

“关键是这一过程很难量化,与个人健康状况、情绪应激状态都有关。它既可以缓慢发展成慢病,也可以是突发心脏病的导火索。”刘健举例,例如应激性心肌病,不是传统意义的心脏病,但在特殊情况下,

可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脏骤停,也可迅速出现心肌增大、心脏衰竭,结局可能比严重心脏病患者还要糟。

当前仍有不少患者对心理疾病“讳疾忌医”。目前,大多数双心患者依然在心血管内科就诊,对精神科存在误解和抵触。吕秋云介绍了一个她遇到的病例,一位从急诊送来的高血压患者,用降压药血压都没降下来,结果用镇静药把血压降下来了。最终这位患者被诊断为心理疾病,但他始终无法接受自己有心理问题,一方面拒绝承认诊断结果,另一方面又认为心理问题可以自己调节,担心精神药物副作用,坚决不吃药治疗。

此外,有些心内科医生对双心疾病的认识也不足,导致患者预后不佳。比如,当患者的躯体症状和检查检验结果很不相符,有的医生虽然也考虑到可能是心理问题,但认为对身体影响不大,只是建议患者多休息运动,放松心情。虽然部分患者可能会因此好转,但还有一部分患者因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症状可能愈加严重,增加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培养治疗‘双心疾病’的医生很重要,应该将精神心理健康,等同于高血压、高血脂等冠心病危险因素来对待,作为心血管疾病整体防治系统的一部分。”刘健说。作为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副秘书长,丁荣晶介绍,为推动双心医学临床诊疗的标准化、同质化,目前全国已有两千多名心内科医生完成了“双心医学临床技能”培训。去年至今,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双心学组、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委会联合颁布《双心门诊建设规范中国专家共识》《双心疾病临床实践教程》,今后双心医生的培训将更加规范。

发现“双心”,有迹可循

更早识别“双心病”,有助长远获益。《心理心脏病学》一书中提到,如果有以下症状或客观检查结果,提示很有可能存在“双心”疾病:具有反复出现的躯体不适症状,比如胸闷、胸痛、心慌、大汗、晕厥等,并有以下4种情况中的3种:1.发病前有明显的社会因素影响,比如吵架、失恋、离婚、失业、亲人离世等,并贯穿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2.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医学检查检验结果很不相符;3.存在焦虑、抑郁或失眠,焦虑抑郁量表评估分值很高;4.采用心理治疗或服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有效。一旦出现以上状况,建议及时到双心门诊咨询和就医。

专家指出,据临床观察,有四类人群更容易患上“双心病”,需要更多关注:

更年期女性。女性围绝经期体内雌激素断崖式下降,受到各种更年期问题折磨,除了心理情绪波动大,也是心血管疾病高发期。若在这个时间过渡不好,很可能就由情绪心病演变成真正的心脏病。

老年人。老年人的“双心病”更多体现在衰老导致的心血管弹性和功能下降,引发的心血管疾病又会进一步加重老年人的情绪和认知障碍,发生双心疾病的概率显著增加。

中年男性。近年来临床发现,不少中年男性心梗患者在放支架治疗、开通血管后,虽然病理状况明显改善,但焦虑抑郁很普遍,躯体化症状反复出现。可能原因是,他们在工作、家庭中承担重要角色,相关压力尚未解除,又没有适当调整,渐渐出现各种心脏问题。

特殊人群。有些人爱着急、很敏感、性格内向,承受很大的压力却不发泄。这些人体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容易被激活,分泌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增多,从而引发血管收缩,容易导致冠状动脉血管损害。此外,还有一些长期从事高危作业的职业人群,经常会出现心理上的紧张情绪,时间一长,就可能会演变成“双心病”。

一旦确诊了“双心”疾病,专家建议,治疗应“双管齐下”:一方面要控制好血压、血脂、血小板等指标,避免出现血栓;另一方面,如果有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要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和药物治疗。此外,要加强对双心疾病知识的科学普及,号召全社会更多人参与进来,让患者的家人、伴侣、亲友能够觉察、理解、支持患者,既不要嫌弃,也不要忽视。▲


  
0 条评论
慢病界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E-mail:mbj@ncd.org.cn 京ICP备09085420号-2 法律顾问: 北京特派律师事务所 网站制作博乐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