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洪泽县疾控中心 王芳
这是发生在我实习期间的一个故事。
那一年,我即将毕业,在一家三甲医院的内分泌科实习。每天协助主治医师查房、测血糖、处理病情、管理病历,麻木地忙碌着。直到有一天,我们科收治了一个60来岁的男性病人。和他相处的那段时间,让我重新认识了慢病、慢病管理以及它们与健康真正的意义。
他是四川宜宾人,当时因小脚趾缝糜烂性伤口经久不愈入院,测指尖血糖为13.4mmol/L。开始的时候,我对他并没有太多的注意。我们收治的几乎都是糖尿病或者痛风这样的患者,每天给他们测血糖、调整药物或者胰岛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处理方式。对于这位男性患者,我们还需要每天给他处理伤口,消毒、上药、包扎,循环往复。这样一接触,就是一月有余,随着血糖的稳定,他的伤口才开始慢慢愈合。而在这一个月里,我也随着他的病情发生了改变。
这位患者已经退休,患糖尿病3年,一直服用降糖药物,但是血糖控制不理想。他是一个比较开朗的糖尿病患者,由于跟他接触频繁,一来二去,我们就会在给他处理伤口的时候说说话。他对我们的工作很理解,有时难免弄疼他了,他也不会抱怨,总是笑着感谢我们,他总爱说,儿女都不会这样给他洗脚,我们却每天给他清理脚趾缝,很不好意思。所以他是一个特别会体谅别人的人,不论是他的家人还是照顾他的医生。在他住院期间,他的家人几乎没有来看过他,他说,他自己能行,儿女都要忙工作,赚钱养老养小,他不让儿女来照顾他,他认为照顾好自己是他自己应该尽的责任。他竟自责,没有遵医嘱,没有控制好自己的血糖,住院了。所以没有尽好自己的责任。我恍然明白,健康竟也是一种责任。只有健康,才是自己的福气,家人的福气。后来,我发现,其实他自己知道很多关于糖尿病控制的生活方式。比如,定时定量进餐、粥比普通米饭升血糖快,吃了一片苹果,主食就要减量等等。用他的话说就是,只要他好好听医生的话,按时服药,定期复查,规律生活,他就会是个健康的快乐退休老人。我很认同他的说法,也很赞成他对待健康的态度。
许是久病成医,我发现很多患者跟这位老者一样,他们自己其实也懂很多关于糖尿病控制方面的问题。但是存在诸如只知不行,行不到位的问题。但是与此同时,还是有部分患者对这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由此,我认识到,糖尿病病人在入院调整和治疗的基础上,更多地还需要院外调理。那时我所处的四川宜宾,属于西部地区,那里的疾控中心或者社区很少涉及慢病管理相关的工作,我也对慢病管理几乎没有了解。直到后来,我来到江苏的一所疾控中心工作,从事慢性病控制相关工作,我才算真正开始了对慢病自我管理的认识。从这边的糖尿病自我管理实践中,我看到了社区开展的有组织的慢病自我管理的效果。
在疾控中心的统一指导下,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单位,成立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经过培训的社区医生为组长,组织本社区内的糖尿病病人加入自我管理小组,按照拟定的糖尿病自我管理课程定期开展活动。组长帮助组员发现问题,增强自信,制定行动计划,解决问题,不断反馈、调整,并动员病人家属加入。病友之间也会交流各自的管理经验。疾控中心会在每年年初和年底分别进行调查参加自我管理小组成员对糖尿病的知、信、行以及健康的状况,从而发现管理方式的问题和效果,做进一步的优化。
这里的实践,效果是很显著的,很多病人都可以在病友、家人以及社区医生的帮助下,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更好地控制了病情,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质量,许多病人也变得更加开朗起来。我认为,这样的方式可以和医院的治疗相结合,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这对促进糖尿病人和慢性病患者的健康,延长他们的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都是很有好处的。每个患者都应该像那位老者一样,接受医院治疗、遵医嘱,并自信能够进行自我管理,积极加入慢性病自我管理的团队中,保护自己的健康,明白健康是一种责任,健康是自己和家人的福气。
来源 中国慢病管理大会征文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