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负担极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慢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除了死亡,其导致的伤残及其相应的经济负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压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迅速,在此背景下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形势更为严峻。所以本次论坛特意邀请了7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来分享泛血管疾病预防新思路。
主持人及嘉宾
 

刘世炜3.jpg

图//主持嘉宾:刘世炜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


  
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负担极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慢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除了死亡,其导致的伤残及其相应的经济负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压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迅速,在此背景下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形势更为严峻。所以本次论坛特意邀请了7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来分享泛血管疾病预防新思路。


嘉宾>>>

滕忠照 剑桥大学医学院高级研究员

姜  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大数据中心主任

李镒冲 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副主任

吴隆飞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医师、博士

邢立莹 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辽宁行动监测评估室主任

彭雯佳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诊断科副主任

苟望龙 西湖大学 博士后



脑健康初探:基于万人多维度筛查分析——滕忠照
 

滕忠照4.jpg

图//滕忠照 剑桥大学医学院高级研究员


  脑卒中(中风)和阿尔茨海默病是我国目前第一和第五致死病因,脑卒中(中风)是第一致残原因。这两种疾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社会和经济负担重、难以治愈,目前没有药物能有效治疗这两种疾病造成的脑组织损伤。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是主要应对手段。

  脑健康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是脑血管和脑组织保护。从MCI(轻度认知障)到轻度痴呆、重度痴呆、极重度痴呆,其发展历程差不多十年时间,但在病程发展到极重度之前,外人很难察觉出异样。所以脑健康管理,需要一个好工具,首先可以做大脑地图,把大脑分成多个区,如果发生脑出血情况,能快速定位大脑分区;其次做脑萎缩监测,每隔一年或两年,就定量去评估每一个脑区。有了这些工具,血检、基因检测量表就已经相对比较容易采集。

  通过对个人开展血检、基因监测,以及对生活、工作、行为的评估,加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技术集成,能做出个人大脑的演化过程,综合判断个人十年内脑卒中或者认知功能障碍出现的风险。我觉得在疾病预防慢病管理里面,一定要让患者有图有真相,这样患者依从性变好,那么我们脑卒中的问题会推迟12年。

数字诊疗技术在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应用进展——姜 勇
 

姜勇17.jpg

图//姜  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大数据中心主任


  
数字医疗在卒中防治中的应用主要是在一级预防、急性期治疗、二级预防、康复这几个方面。在一级预防方面,通过手机应用程序、社交媒体、外接移动互联设备等进行卒中风险预测,从而实现卒中风险的实时自我评估,进而根据风险等级进行相应推荐,同时可作为健康宣教、卒中知识科普的新途径。在急性期治疗方面,可以提供远程卒中会诊及远程卒中服务。在二级预防方面,主要是通过手机应用程序、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设备提示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包括强化运动、饮食的健康宣教、进行危险因素监测、提高药物依从性等。在康复方面,通过机器人、虚拟现实(VR)、商业游戏设备、沟通工具(视频会议、电话、手机应用)协助卒中后患者进行远程康复治疗。

心力衰竭的远程管理技术进展——李镒冲
 

李镒冲7.jpg

图//李镒冲 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深圳副主任

  为什么要做心力衰竭的远程管理?因为心衰死亡率非常高,被确诊为心衰以后,在五年内的生存率一般不超过50%,如果在心衰过程中,及时给予恰当的强化治疗以有效阻止心衰加重,减少心衰再住院,就能改善心衰预后。

  传统的心衰远程管理技术包括远程电话、基于容量和阻抗监测、植入式节律器等,这几类技术有一些局限。最新的适宜技术是基于可穿戴设备的监测技术,通过无创的、可穿戴的、轻负担的设备来进行监测,目前进行预警预测的准确性已经达到和植入到肺动脉里的设备相似的水平。最新的设备是贴片,可以同时采集运动、皮肤阻抗、体温、心率、呼吸节律、睡眠、姿态等,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指标测算,然后用来预测预警,这是对传统植入设备的突破。

  目前远程管理技术还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数据的采集涉及患者隐私问题,二是远程管理预测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后续跟进的强有力、结构化、标准的医护照顾服务还不足。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和治疗进展——吴隆飞
 

吴隆飞8.jpg

图//吴隆飞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医师、博士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因为脑动脉、脑血管的闭塞导致的一系列神经症状和体征。关于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和治疗进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静脉溶栓治疗,研究发现发病3小时内静脉溶栓治疗是有效的,近年来的重点之一就是关于新型静脉溶栓药物的拓展和研究,给了临床医生更多的用药选择。二是机械取栓治疗,2015发表于《新英格兰杂志》的研究证实使用新型取栓支架进行取栓,可以显著改善预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取栓治疗近年来的发展本质上也是说对于适应症的拓展,研究表明,取栓治疗能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结局。三是大核心肌梗死的机械取栓治疗。四是卒中患者维护期管理,聚焦保护血脑屏障,降低出血的风险。五是关于血管再通之后的动脉溶栓治疗。六是中医药在缺血性卒中领域的进展,研究表明,对于发病14天以内的患者在标准药物基础上再给予中医药治疗能够改善患者三个月的神经功能预后。

以区块链和AI技术为基础的脑卒中全周期综合防治策略、实践与思考——邢立莹
 

邢立莹11.jpg

图//邢立莹 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辽宁行动监测评估室主任


  辽宁省脑卒中防治工作总体思路:一是开展脑卒中防治相关科研工作,10年间开展国家、省、市多项课题,投入经费9000余万元。二是搭建脑卒中综合防治策略,其一开展流行病学研究,揭示疾病现状,通过开展主动筛查和干预,把脑卒中相关的疾病负担、患病现状、一系列危险因素的相关水平特征阐述清楚;其二开展发病前早期干预,以区块链和AI技术为基础,延长全流程卒中早期筛查干预的平台,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其三发病时规范救治,建立了院前、院中和院后全流程的脑卒中快速、规范化救治体系;其四建设长效机制体系,搭建起医防融合的脑卒中综合防控体系。

  未来,在患者发病前管理方面,要充分发挥脑卒中项目基地医院的功能,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在现有基础上强化对高危人群的干预指导,建立标准化处方库,开展卒中早期筛查示范市、乡镇(社区)建设,逐步扩大卒中早期筛查示范点建设范围。在科学宣教方面,建立多维度宣教平台,面向百姓普及卒中首发症状、卒中危险因素管理、合理用药、戒烟限酒、适量运动等知识。在科学救治方面,搭建脑卒中高危人群在线指导与干预平台,对三高、房颤、既往卒中病史等人群进行分级、分类综合管理,并评价总体干预效果。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的应用——彭雯佳
 

彭雯佳13.jpg

图//彭雯佳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诊断科副主任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磁共振血壁成像作为唯一无创性对动脉管壁结构进行观察及分析的影像学技术,在颅内的精准诊断、疗效评估、预后诊断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磁共振血壁成像技术在疾病当中的应用有以下四点:一是针对管壁成像,能对斑块本身进行精准成像;二是对于狭窄病因的鉴别以及推测脑梗死的机制;三是指导血管内治疗;四是可以运用技术进行治疗后随访。

肠道菌群与代谢健康——苟望龙
 

苟望龙16.jpg

图//苟望龙 西湖大学 博士后

  肠道菌群是一个很好的疾病干预靶点,通过找到和疾病相关的菌群,然后定义哪些菌群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进而作为未来饮食或者运动干预的靶点,可以改善代谢健康。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有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紊乱和老年痴呆症、心血管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有显著相关性,肠道细菌与二型糖尿病等代谢疾病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可解释性机器学习算法与大人群队列的结合可发掘与疾病风险相关的稳健肠道菌群标志物。肠道真菌和肠道细菌互作,可以通过调节肠道细菌代谢进而影响宿主健康。肠道菌群为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了新的角度,为疾病的营养干预提供了新的靶点。

  
0 条评论
慢病界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E-mail:mbj@ncd.org.cn 京ICP备09085420号-2 法律顾问: 北京特派律师事务所 网站制作博乐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