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灵芝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大会主席
致辞嘉宾 >>>
大会主席:孔灵芝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大会主席
嘉 宾: 毛群安 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
张并立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健康司二级巡视员
黄欣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健康司二级巡视员
图//孔灵芝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大会主席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健康,要求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持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今年 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指出要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发展数字健康。为积极响应健康中国、数字中国两大战略,第十三届中国慢病管理大会以“推进智慧慢病管理、赋能数字健康发展”为主题,邀请主管部门领导、权威专家学者、优秀基层代表以及行业相关嘉宾齐聚一堂,通过学术交流、经验分享,携手为我国慢病管理建言献策。
图//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 + 医疗健康”,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推进“互联网 + 医疗健康”,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密集出台了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服务、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同时提出“互联网 + 医疗健康”便民惠民 10 项服务、30 条措施,着力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
慢性病管理是“互联网 + 医疗健康”的重要内容,智慧化的慢性病管理是慢病防治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信息化、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融合发展应用日益广泛。数字化医疗技术对慢病前期的监测、跟踪管理、个性化服务等环节的介入越来越深,线上复诊、用药指导、医保支付、健康科普等服务更加便利,有效弥补了传统慢病管理的一些痛点,为慢性病防治提供了数字化的预防、治疗、康复模式。
就智慧化慢性病管理和数字健康工作,我谈三点看法:一是要夯实数字医疗设施,满足慢性病智能防治的需要 ; 要坚持预防为主,聚焦提升慢性病数字化健康管理能力,加快数字慢性病医联体建设,优化基于区域协同、上下联动的慢性病分级诊疗智慧化系统,重塑线上兼线下的慢性病防治服务流程。二是要优化数字诊疗服务,提升慢性病智慧防治技术 ; 大力发展“互联网 + 慢性病防治”的技术,丰富慢性病防治和健康管理的数字化手段和智慧化模式,大力推进预约诊疗、在线随诊、疾病管理、健康管理等智慧化服务。三是要拓展数字医疗的场景,实现慢性病智慧防治的覆盖 ;整合数字资源,强化需求导向,进一步创新推动慢性病管理的场景,加快开展慢性病管理数字疗法的临床试验,积极开发慢性病智能筛查与诊断、慢性病智能监测与生命支持等数字产品与服务。
图//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健康司二级巡视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将“以基层为重点”放在首要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发展和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一系列文件也对加强基层卫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基层慢病管理是慢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将基层慢病管理工作与数字化智慧技术相结合,切实做好慢病的智能管理工作,提高基层慢病管理的科学性和信息化水平,是全力推进基层卫生健康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对此,我分享两点看法:一是推动互联网创新成果在慢病管理中的应用,促进互联网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智慧健康产业,探索慢病管理服务新模式,完善移动医疗、健康管理法规和标准规范,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健康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慢病管理防治工作内容,推进预约诊疗、在线随访、疾病管理、健康管理等网络服务应用,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二是推进慢病档案智能化管理工作,建立一套科学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以保障居民健康需求,进一步夯实公共卫生服务,夯实公共卫生事件在社区防控的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加强远程医疗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服务同质。
图//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应急司公共卫生医疗管理处处长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慢性病防控工作,将其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之中。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都对慢性病防控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制定并印发了《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全面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治策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近年来,经过各方的不懈努力,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以来,慢性病防控工作更是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当前,数字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健康领域的共识和趋势,慢性病管理要增强科技支撑,促进监测评价,重点突破精准医疗、互联网+健康医疗、大数据等应用的关键技术,要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优化数字健康服务,注重数字健康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应用,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慢病管理工具和方案,建设数字化平台,推进医疗数据的共享和整合,提高慢病管理的精准度和效果。同时也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技术安全和隐私保护等工作机制。
健康中国、数字中国建设背景下的重大慢病管理
图//主持嘉宾:梁晓峰 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
2023年是促进全民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极为重要之年,社会各界把工作和力量聚焦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各项任务之上。《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明确了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近期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信息化、数据化、数字安全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指示。
在健康中国、数字中国大背景下,慢病管理插上两翼,数字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按下“加速键”,对于传统医疗模式形成了较大变革。因此,大会诚意邀请到多位重量级嘉宾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从不同视角,为我们带来大会主题报告。
嘉 宾>>>
李莉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监测与评估部副主任
姜雯 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研究员
吴静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主任
张艳春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 健康战略与服务体系部研究员
图//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监测与评估部副主任
世界卫生组织总结了全球各国在健康素养研究方面的一些共识,特别提出,提高健康素养可以显著改善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结局。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已被纳入多种考核体系,成为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健康政策的重要循证来源。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是健康中国建设和健康中国行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的明确要求,是提升全社会健康水平的一个先导性和基础性的工作。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健康素养监测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共有336个监测点,调查对象是15-69岁非集体居住常住人口,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入户问卷调查的方式。总体来看,健康素养十年来呈稳步提升的趋势,特别是“健康中国行动”实施以来,健康素养提升幅度明显增大,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同时,对慢病防治素养十年来素养水平进行分析,整体呈现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
下一步,我们提升健康素养的策略与措施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落实各方责任,倡导全社会参与,推进健康素养促进各项政策的实施。二是继续做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等重点专项行动。三是加强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推进区域和场所健康促进工作,包括健康城市、健康县区以及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等这些健康细胞的建设。四是针对监测中发现的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健康问题和工作薄弱环节,大力开展健康科普,用好“两库”。五是加强科学研究,总结提升健康素养的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并及时进行推广,提高工作质量和成效。六是健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系,加强专业机构建设与人员能力建设。
图//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保障人民健康,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了全面的部署,特别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自2021年3月份成立以来,持续开展相关重点人群常见心理问题防治的研究工作,同时也非常重视数字技术在相关工作当中的应用。
2021年中心牵头联合多家单位和机构共同申报工信部基于5G通信网络的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管理体系构建以及应用试点项目,探索构建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疾病预防、筛查、干预、治疗、康复、随访为一体的服务管理体系。同时,我们也开展了包括数字技术辅助抑郁症防治以及使用手机软件辅助开展阿尔茨海默病的社区康复与预防等应用型研究。
首先,精神心理问题在诊断、治疗和康复上的特殊性决定了数字技术应用的可能性,另外,数字技术为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但是用好数字技术,还存在以下挑战:一是数字技术能力和数字技术的管理还存在局限性;二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还存在不稳定性;三是数字技术目前还缺乏相应的行业规范;四是数据安全隐患和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五是数字治疗产品潜在的成瘾问题。虽然数字化技术发展为我们解决精神心理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但是,离规范有序地引导、促进创新和应用依然任重而道远。
图//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主任
慢病防控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慢病防控涉及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链条、全方位,我们把它总结出来10个字,叫做:防、筛、诊、治、康、知、行、管、保、控。这是慢病防控的“十字决”。
防,指的是预防为主。筛,指的是疾病早期筛查和发现。诊,指的是疾病早期诊断。治,指的是疾病规范化治疗。康,指的是药物和工具的辅助手段的康复及非药物的生活方式干预。知,指的是知晓慢性病相关健康素养知识。行,指的是行动。管,指的是突出全人群慢病风险因素预防和高危人群管理。保,指的是保险,解决付费机制。控,指的是人群防控。
防、筛、诊、治、康、知、行、管、保、控的“慢病防控十字决”,结合我国政治优势、体制优势、组织优势,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共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要求,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的均衡布局。同时要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的能力。
图//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 健康战略与服务体系部研究员
总结县域医共体下慢病管理医防融合模式探索的地方经验,有几个地方已经做了非常好的探索。一是浙江湖州长兴县,特点是政府支持,县域牵头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成立慢病管理中心或者联合门诊、联合病床体系,同时辅以信息化支撑,通过信息化做健康画像,以健康结果为导向,形成健康指数,自助健康监测、疾病地图的实施。二是江苏苏州昆山市,特点是基于信息模块做了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风险监测。三是浙江杭州余杭区,特点是基层实行一体化门诊。四是安徽淮北濉溪县,特点是在安徽省“两包三单六贯通”县域医共体的探索之下,对四十几种慢病进行打包。五个是山东省“三高共管六病同防”,特点是建立了非常完善的供方网络体系。
县域慢病管理的医防融合模式如何继续推进,有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三个融合,推进医疗和公共卫生体系之间融合、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之间融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之间融合。二是两个抓手,医保资金和基本公卫资金。三是“两个允许”,以信息化支撑有效记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量和以健康指数为基础,链接健康结果和绩效。四是信息化支撑方面,加强信息模块的完善和模块之间的互通,同时做好信息的动态分级管理。五是理清医防融合模式里面以人为本的整合型一体化服务和慢病重点内容防控之间的关系。六是慢病医防融合的政策方面,要重点加强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有效融合。
慢病管理与重大公共卫生挑战
特邀主持嘉宾:孔灵芝 大会主席、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特邀主持:蔡紫 知名主持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大赛金奖得主
嘉 宾>>>
杨维中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执行院长
詹思延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吴息凤 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何 纳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图//杨维中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执行院长
多个慢性病在一个个体、一个群体都呈现,就简称为共病,共病会成为未来全球的流行病。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正在研究人群共病形成的机制、时间、空间和病机,希望未来对共病的问题有所干预,使人们少得病、晚得病。
公共卫生挑战来自自然、遗传、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包括人类健康、就医、医疗资源分配、社会经济负担等。慢病是公共卫生问题的一部分,通过加强慢病管理体系,能提高公共卫生应对的能力。加强慢病管理体系,应该由政府主导,社会重视,个人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都落在基层,基层起着稳定器的作用。为什么慢病管理和防治在基层更为重要呢?是因为慢病患者需长期获得基本的医疗照护,患者到大医院确诊之后,后续治疗就会偏程序化,在不调整治疗方案的时间段,他们就可以到基层接受医疗服务,随时监测他们的疾病状况,包括血压、血脂、血糖、心脏、呼吸等。我们国家通过近二十年的建设,城乡社区卫生防治中心(站)已具备了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设施与设备,所以基层就可以有限地满足大多数慢病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
信息化、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将会革命性地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比如最近横空出世的ChatGPT。作为公共卫生工作者,用好数字化和信息化这把双刃剑,应该在充分尊重每一个人的隐私和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在必要的时候采用一些信息化或数字化技术,来了解每个人在生产生活中的运动轨迹、行为方式、行为空间和时间的分布,从而更好地开展公共卫生服务。
图//詹思延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北医公卫在慢病防控领域开展的工作包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教学方面,针对慢性病的疾病负担、发病规律、病因机制、预防控制等打造完整的课程体系。科研方面,从慢病成因研究和慢病防控两方面着手,北医公卫拥有包括51.3万人的成人队列(CKB)在内的人群研究创新基础平台,针对慢性病发病机制、病因、预测模型的建立进行研究;同时,通过对慢病干预效果进行评价,为我国慢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社会服务方面,北医公卫成立了一系列研究中心,其中包括2023年建立的“重大疾病流行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公共卫生是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来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健康、提高效益的科学和艺术。慢性病是我国面临的一个巨大公共卫生挑战,很多慢病患者面临着双重疾病负担。慢病防控需通过政府有组织的行为,综合卫生系统的各个部门、公共卫生领域的专业人士集体行动,同时慢病管理应从个体做起。
做好基层慢病管理,需要搭建起基层慢病管理平台,例如,北医公卫在宁波市鄞州区搭建了一个覆盖超100万人口,集患者诊疗信息、体检信息、疾病死因监控信息于一体的平台,能实时监控每个人的健康状况,可以针对患者的心脑血管、糖尿病、高血压等构建一系列预测模型,做出个体的慢病健康画像。如果我们国家在每一个社区都能搭建起这样的平台,为每个人做健康画像、风险预测和健康处方,就能对辖区内的居民做非常好的慢病管理。
数字化是我们高效率健康管理的重要基础,但现在需要更好的技术,在做到隐私保护和知情同意的基础上,提高数字化管理效率、实现数据共享,支撑我们的健康管理。
图//吴息凤 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浙大公卫主要工作方向之一是数字化的大数据驱动的公共卫生,近几年主要工作包括四个平台的搭建和四个战略方向的制定。搭建四个平台,其一是紧跟北大的步伐,正在搭建健康浙江的百万人群队列;其二是建立院校合作机制,与浙江省医疗保障局合作建立医疗保障大数据和政策研究中心;其三是建立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搭建现场平台和数据分析平台;其四是搭建起浙江省智慧预防医学实验室。制定四个战略方向,其一是做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建模;其二是开展数据驱动下大公卫的重要挑战的技术和理论研究;其三是提升智慧化大健康大公卫的治理能力;其四是设立大数据健康科学的二级学科。
慢性病是我国居民主要的死亡因素,占比达86%,慢病管理刻不容缓;可以通过大数据系统和人工智能应用把慢病管理系统跟传染病防控体系有机整合起来,针对慢病患者进行传染病个人预警和重点医疗资源分配,从而进一步完善慢病管理系统。
基层慢病管理,应注重平台建设,每个地方最好能够搭建一个精准的慢病防诊治平台,涵盖数据收集、数据管理,嵌入一系列算法和预测模型,可以预测个人风险度、做健康画像和对患者进行健康赋码。同时,应给基层提供一系列慢病管理工具,虽然现在市面上已有一些慢病管理工具,但互动性和慢病患者依从性较差,应该设计和运用数字化技术打造一系列工具,将医生、患者高效集结在一个平台上去沟通和管理,并将它和医保结合起来。
大数据使用过程中,在如何获取高质量数据,如何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实现数据共享,怎么将影像数据、临床数据,文字数据、生物学数据等转化为共同语言,实现共同整合分析,怎么转化数据为临床服务等方面都面临挑战。我们要克服慢病,就必须要去用大数据,所以在积极推动大数据使用的同时,需要政府、高校、社会一起努力,把数字化、信息化做到更规范化、标准化。
图//何 纳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复旦公卫建立于1928年,在慢病领域,除了队列研究和数字化健康管理方面的工作,主要工作还有危险因素识别和病因机制探讨,驱动慢病精准的预防和干预;另外还在做社会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基本医疗保险、医保目录、基本药物、卫生技术评估,特别是慢性病诊治技术进入医院的技术评估工作。
慢病患者在面对一些重大传染病时死亡率更高,所以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对他们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预防和保护他们免于感染,同时要对他们的就诊、求医、用药等常规的慢性病管理和卫生服务工作做好预案。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管理作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需考虑供需双方。从供方来讲,国家层面上必须兼顾到我国东、中、西部,发达、欠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饮食差异导致的慢性病疾病谱的不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允许和鼓励基层的卫生服务提供方去研究适宜当地居民和基层文化的可推广、可应用、老百姓欢迎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需方来说,要继续提高我国居民健康素养、开展好的健康教育,这种健康教育不一定是高大上的,但是应该接地气,让老百姓喜闻乐见,最后能让老百姓自然而然接受。
2023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数字中国建设按照“252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
《关注脊柱健康促进倡议》发布仪式
图//主持嘉宾:王谦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慢病防控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开展健康体重、健康口腔、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
为增强全社会对脊柱健康的关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华夏时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孙逸仙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单位联合向全国卫生健康和媒体工作者发出《关注脊柱健康促进倡议》。
嘉 宾>>>
冷卫新 华夏时报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
孔灵芝 大会主席、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彭焰 中山大学孙逸仙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
王丽敏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危险因素监测室主任
朱敬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副研究员
杨德刚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脊柱脊髓神经功能重建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图//冷卫新 华夏时报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
在健康骨骼专项行动中,脊柱健康尤为重要。脊柱被形象地称为人体的健康支柱,其健康程度不仅决定了体形是否美观,更极大影响人们的健康。我国居民的颈椎病发病率目前呈较高的态势。据国家卫健委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腰椎病患者已突破2亿,男女比例为3:1,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占全国总人数的15.2%,且有不断年轻化的态势。25岁-39岁之间的人群腰椎间盘突出的检出率达到13.9%,青少年脊柱问题尤其不能忽视。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有超过3亿的10-18岁青少年,根据患病率1%—3%计算,至少有300万青少年患有脊柱侧弯,并且每年将有数十万新发病例出现,导致脊柱侧弯成为继肥胖、近视之后危害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第三大疾病。
在此形势下,我们郑重发出《关注脊柱健康促进倡议》,希望社会各界和我们一道共同加强对脊柱健康的关注!
图// 孔灵芝 大会主席、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宣读《倡议》的重点内容:
一、提高全社会对脊柱健康的重视程度
二、提升全社会对脊柱健康的认知水平
三、推进脊柱健康早期预防体系实践落地
倡议发布嘉宾代表 左至右
中山大学孙逸仙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彭焰先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危险因素监测室主任王丽敏女士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副研究员朱敬先女士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王谦先生
大会主席、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孔灵芝女士
华夏时报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冷卫新先生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脊柱脊髓神经功能重建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杨德刚先生
2023慢病管理服务生态协作倡议
图//主持嘉宾:王谦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也是促进全民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极为重要之年。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64亿,已经占到总人口数量的18.7%,1.8亿老年人患有慢病,其中59.1%患有至少1种慢病,23.8%患有2种及以上的慢病,多病共存的情况非常普遍。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的慢病防控工作迫在眉睫。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数字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中国慢病管理大会深耕慢病管理领域十余载的深厚积淀与资源禀赋,“慢病界协作联盟”联合多家慢病管理领域的相关企业共同发布《慢病管理服务生态合作倡议》。
《倡议》要点:
一、建立长效合作,打造规范、科学且具有人文关怀的慢病管理服务生态
二、发挥资源协同,营造专业、健康且持续发展的慢病管理产业氛围
三、挖掘合作潜能,推动产、学、研合作,助力慢病管理防控事业
嘉 宾>>>
上海鸢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代表王献忠先生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王谦先生
中国慢病管理大会秘书长陈功先生
河北乐树汇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代表张萍女士
武汉久乐科技有限公司代表孙运河先生
兆瑞医疗集团代表杨洁女士
昆明华润圣火药业有限公司代表李黎女士
欧姆龙健康医疗(中国)有限公司代表远藤誉之先生
北京医月科技有限公司代表刘振华先生
倡议发布嘉宾代表 左至右
上海鸢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代表王献忠先生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王谦先生
中国慢病管理大会秘书长陈功先生
河北乐树汇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代表张萍女士
武汉久乐科技有限公司代表孙运河先生
兆瑞医疗集团代表杨洁女士
昆明华润圣火药业有限公司代表李黎女士
欧姆龙健康医疗(中国)有限公司代表远藤誉之先生
北京医月科技有限公司代表刘振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