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成年人,终生房颤发生风险为20%~25%。这个发病率可能超出了大多数朋友的想象。但现实是,全球的房颤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并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
房颤的危害有哪些?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心房和心室是有一定的节律的收缩。但是在某些病理条件下,心房出现不规律收缩,导致的不良结果主要有两种:
脑梗死:由于心房颤动,导致了心房内血液流动紊乱,极易在心房内形成附壁血栓。在某些情况下,血栓脱落,脱落的栓子随着血流进入脑部血管,引发急性脑梗死。心房颤动导致的脑梗死特点是面积大,而且由于是脑部突然缺血,进展迅速,患病朋友短时间内就会出现严重症状。
心力衰竭:心房颤动时,心脏的射血功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统计表明,房颤会引发心脏射血功能减少25%,也就是说1/4的血流由于房颤而损失了,极易引发心衰,患者会出现各种心衰症状,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导致死亡。
令人担忧的是,亚洲的房颤发病率明显超过了欧洲,到2050年,亚洲将有7200万房颤患者,将是欧美患者总数的两倍还多。这与亚洲人口基数大,平均寿命长有一定的关系。
尽管年龄是导致房颤发病率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房颤的主要促进因素还是包括了一些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比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运动对这些危险因素无疑是有巨大的好处的。但是,运动与房颤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
运动与房颤的风险有哪些关系呢?
运动对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在过去10年里,很多医生都试图确定运动对心力衰竭和冠心病所带来的获益,也适用于房颤。然而,大部分研究发现,运动量过少和过多均会增加房颤的发病风险,主要结果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会使房颤的发病率增加5倍,在此类患者中,增加活动强度,可降低其风险。轻-中度体力活动,特别是休闲活动和散步,能显著降低老年人的房颤发病率。
另一些医生对运动员做了长期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长时间高强度耐力运动会使房颤发病率增加5倍。
也就是说,运动与房颤的关系呈一个典型的“U”型曲线,运动过少会导致房颤发病率增加,而运动过多也会相应的增加房颤的发病几率。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很多患有房颤的朋友对运动产生了一定的恐惧,怕运动后房颤加重。
事实上,房颤的发病率在运动活跃的人群中是最低的。与那些相对久坐的患人群相比,规律运动的朋友,其房颤的发病率显著降低了46%。而且,对非永久性房颤的患者的一项研究表明,经过12周中等强度的间歇有氧训练,可以使房颤复发率降低41%,并可减轻房颤相关症状,提高血液的携带氧气能力和心脏收缩的能力。
从另一方面来讲,高强度的体育运动导致的房颤,一般都发生在运动员或健身的朋友身上。这是因为长时间进行剧烈的耐力训练,会导致心房纤维化和扩张,以及自主神经功能改变。这种改变除了导致众所周知的运动员心率减慢以外,还在心房肌细胞水平发挥作用,终止训练可以逆转一些不良反应,而心房扩张和纤维化并无明显恢复,很多运动员都发生了心脏问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NBA著名球星,大鸟伯德。他的心脏问题一直困扰着他,甚至后期执教生涯也受到了巨大影响。
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学会房颤管理指南提出: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心血管健康,从而降低房颤发现发生风险,而强化训练,特别是耐力训练大于1500个小时,会明显增加日后发生房颤的风险。由此,该中心指出,房颤患者应采取中等强度规律的体育活动,可以预防房颤发生,同时应告知运动员长期参加剧烈运动可能会触发房颤。
房颤的患者应该如何运动呢?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4方面结论:
房颤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更多取决于其自身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程度,而非运动本身所导致。
已经确诊的房颤患者,经过合理的运动,其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和死亡风险相对较低。
中等强度及规律的体力活动可以预防房颤。
改善心肺功能和减重,对于房颤的一级预防(既往未发生过房颤)和二级预防(既往发生过房颤,预防房颤的再次发生)均有效。
对于房颤的朋友,张医生建议采取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这对预防房颤的复发是非常有好处的,但是运动需要因人而异,需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可操之过急,急功近利,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逐步地进行。
早期运动推荐休闲式的运动和散步,运动时长控制在20~60分钟之内,以不增加疲劳感为宜,这对于房颤的朋友来说是非常安全而有效的,随着时间的累积,可以适当增加运动强度和延长运动时间。总来说,动就比不动强。
总结
房颤的发病率在逐年提升。房颤控制不好,可能引发脑梗死和心力衰竭。对于房颤的患者来说,运动可以有效的降低房颤的发病几率,但是,高强度的运动也会提升房颤的发病几率。因此,在运动的选择时,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温馨提示:
第十一届中国慢病管理大会将暨医养结合发展论坛7月将在郑州召开,目前大会参会报名通道已全面开启,让我们共聚古都郑州,共同为中国慢病管理和老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欢迎扫码或致电大会组委会报名
会议合作:
陈老师 :010-64243004 13811298268
参会报名:
赵老师 :010-64440696 15901170986
长按(识别)下方图中二维码,进入大会报名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