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答疑:糖尿病人一周注射1次的针剂是胰岛素吗?会有依赖性吗? 下一篇: 致心脏病朋友的一封信:如果在为替代支架的...
分享到:
当前位置 : 科普 > 疾病防治
阿司匹林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胃出血,怎样减少发生的概率?
2021-04-25
来源:神外医生张伟
11115
0
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被并称为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两大基石。在临床应用已经超过了100年,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被并称为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两大基石。在临床应用已经超过了100年,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是,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一样给用药的朋友带来了巨大的困扰,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出血,其中胃出血发生的概率是最高的,如何减少服用阿司匹林引发的胃出血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方面的问题。

阿司匹林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胃出血,怎样减少发生的概率?请看此文

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地位为什么不可取代?

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方面,很多新兴的药物不断被生产出来,但是,目前还没有任何一款药物可以完全取代阿司匹林的作用。这是因为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预防方面,主要有4方面的作用:

抑制血小板功能:心脑血管疾病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动脉血管出血狭窄或血栓形成,导致的心脏或大脑缺血引发的相关症状,这与血小板的凝功能是密不可分的。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的凝血功能,从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稳定动脉硬化斑块:动脉硬化斑块是动脉血管壁上的脂类斑块,这些斑块分为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斑块,其中不稳定斑块非常容易发生破裂或脱落,引发急性心肌梗死或脑梗死。阿司匹林可以通过自身作用使这些不稳定斑块转变为稳定斑块,不容易破裂或脱落,从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抗炎作用: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血管内膜发生了炎症反应,导致了内膜损伤,血液内的脂类成分就会沉积在受损处,形成硬化斑块。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它可以抑制血管内膜的炎症反应,从而减少了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达到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抑制血管重构:所谓的血管重构,是在病理状态下,血管结构发生了改变,造成了血管狭窄等病理改变,阿司匹林抑制纤维增生的作用来抑制血管重构的发生,减少了血管狭窄的发生几率,达到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虽然,新兴的抗血小板药物不断出现,但是,除了抑制血小板的凝血功能外,还没有哪一种药可以完全取代阿司匹林的这些作用。所以,目前在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上,阿司匹林的地位仍然不可以完全被取代的。

阿司匹林为何会引发胃出血?

阿司匹林之所以会导致胃出血,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抑制血小板的功能:阿司匹林对血小板功能的抑制是不可逆的,凝血功能受到影响,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不容易止血血,从而引发胃部出血。

刺激胃黏膜:阿司匹林在胃内分解后,其成分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受到损害,容易引发出血。

抑制前列腺素:阿司匹林还可以抑制前列腺素,前列腺素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保护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功能被抑制之后,胃黏膜的保护作用消失了,非常容易受到损伤,出现出血反应。

怎样做才能减少阿司匹林引发的胃出血?

尽量选择肠溶片:为了减少阿司匹林对胃粘膜的直接刺激,科学家发明出了肠溶片,这种药物在胃内不容易分解,等进入肠道后才分解,这样就消除了除了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作用。

对服用肠溶片的朋友来说需要注意:尽量空腹服用,这样阿司匹林才能尽快进入肠道。如果在餐后服用,食物会阻止阿司匹林进入肠道,在肠道内长时间潴留,很容易在胃内分解。就失去了肠溶片的意义。很多朋友提出:说明书上并没有这样说,但是临床上大多数医生都形成了共识,阿司匹林肠溶片在空腹状态下服用,其效果要比餐后服用好得多。

减少胃部刺激:在生活中,很多的不良饮食习惯和不良嗜好,都会对胃黏膜造成一定影响,吸烟会引起胃肠黏膜的供血血管收缩,导致粘膜缺血,容易形成溃疡。饮酒会对胃黏膜造成直接的损害,造成胃黏膜的损伤。熬夜、作息不规律和长时间紧张也会造成体内激素水平紊乱,对胃黏膜造成一定的伤害。不健康饮食,也会对胃肠黏膜造成一定的损害。在服用阿司匹林的时候,要避免上述这些行为,减少胃黏膜受到损害的机会。

和抑酸药物一起服用:对于既往有胃部不适的朋友,在选用阿司匹林的时候可以与抑酸药物同时服用,这样可以有效减少胃出血的发生几率。一般两种药物一起服用半年以上,如果没有任何不良症状,可以把抑酸药物改成每隔一天服用一次,再过半年,如果仍没有任何不良反应就可以停用抑酸药物。

总结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阿司匹林具有胃黏膜的直接刺激症状,抑制前列腺素的作用和抑制血小板凝血功能,所以,服用阿司匹林的过程中,非常容易造成胃出血。为了减少胃出血的发生,服用阿司匹林的时候,尽量选择肠溶片,去除生活中的不良因素,必要时需要与抑酸药物同时服用,减少出血的发生。


  
0 条评论
慢病界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E-mail:mbj@ncd.org.cn 京ICP备09085420号-2 法律顾问: 北京特派律师事务所 网站制作博乐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