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推动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扎实健康基础。
新冠疫情发生后,党中央作出改革完善疾控体系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审定改革方案,国家层面成立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推动形成从中央到基层领导有力、权威高效的疾控体系。新征程上,进一步深化疾控体系改革,对于巩固疫情防控成果、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防范化解重大公共卫生风险的必然要求。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突发急性传染病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社会危害大,是重大的生物安全问题。全球传染病大流行威胁始终存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风险从未远离。我们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最大限度减少对人民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落实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举措。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一以贯之的基本要求。当前,我国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复杂交织。我们要推动预防关口前移,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评估、研判、决策机制,不断优化完善防治策略,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
推进疾控体系现代化的内在需要。我们要坚持自信自立、守正创新,站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牢牢把握疾控事业发展的使命任务,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疾控科学规律出发,从人民群众健康影响因素和实际需求出发,加快推进现代化疾控体系建设。
当前,我们要坚持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强化“党的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传染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坚持党领导下的重大疾病联防联控机制,形成推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进一步完善疾控体系。加快理顺新形势下各级疾控机构职能定位,修订各级疾控机构建设标准,围绕“基层、基础、基本”,全面提升疾控核心专业能力。加快推动国家区域和省域公共卫生中心建设,发挥辐射支援与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市级、县级疾控机构和监督机构有序整合,健全疾控技术支撑与监督执法有效协同的卫生监督工作模式。加强各级传染病医院重点学科建设,紧密融入区域内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重大疫情救治和应对能力。
完善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工作机制。保持各级联防联控机制的常态化运转和平急转换。巩固卫生健康、疾控、公安、工信等部门建立的协同流调机制。完善军地传染病防控合作机制,深化区域间传染病防控合作机制。健全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探索公共卫生联合体建设,促进公共卫生工作有效融入基层治理体系。完善社会组织参与疾病防控的长效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公共卫生工作的生动局面。
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以区域内重点传染病防控为抓手,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健全完善传染病“防、治、康、管”一体化服务模式,强化传染病多病共检、多病共防、多病共管,推进传染病防控协同监测、协同研判、协同处置,形成区域内医防有效协同、有机融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广营养饮食、运动处方,创新健康知识宣传手段,持续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探索建立医疗机构疾控监督员制度,督促指导医疗机构落实传染病防控责任清单,压紧压实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责任。积极推进赋予公共卫生医师处方权试点工作,探索预防、治疗、管理等一体化的防治服务新模式。
今后,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科学精准施策,尊重公共卫生科学规律,根据疾病的不同、态势的变化、人群的特点、风险的差异,结合地域特点和地方实际,因时因势优化调整公共卫生策略,不断提升疾病防控整体效能。
提升传染病多病同防综合效能。探索按呼吸道、肠道、虫媒等传播途径,分类优化“多病同防”的策略。持续强化和不断拓展多渠道监测系统,完善呼吸道疾病等多病原综合监测机制,提升“多病种同监测、一样本多检测”的能力水平。通过阻断共同传播途径,积极探索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多病同防”实施路径。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传染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鼓励地方探索建设输入性传染病防控先行区。
提升监测预警和早期应对能力。加快建成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体系,实现从单一渠道向多源渠道、单病种监测向综合监测、法定报告为主向法定报告和主动监测相结合转变。推动国家和省统筹传染病监测预警与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推进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应用,实现一处采集、多级实时共享。加快疾控机构实验室标准化建设,提高检测能力和质效。完善传染病应急预案体系,加快推进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建设,提升各级传染病应急队伍专业能力和水平。
提升公共卫生干预和监督执法能力。加强艾滋病、结核病、麻风病、鼠疫、寄生虫病等专项规划贯彻实施。推动多联多价疫苗研发,研究逐步将安全、有效、财政可负担的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持续提升环境卫生、学校卫生和伤害防控等公共卫生综合干预能力,推动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探索通过行为干预和支持性环境改善,实现整体改善学生、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的协同效应。加快推进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制修订。加强综合监督体系规范化建设,强化装备设备配备和业务能力培训,推进“智慧卫监”建设,全面提升综合监督执法效能。
提升疾控人才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组织实施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支持项目,大力培养医防管交叉复合型战略人才,大力打造疾控人才雁阵格局。推动疾控人才发展和激励保障,让优秀人才“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加强国家和省级预防医学科学院建设,完善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推动“数智疾控”建设,充分发挥重大科研项目的牵引作用,推动重大技术、重大疾病机理、重大防治技术装备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为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作者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党组书记、局长)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20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