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时很多人都会听到被查出“颈动脉斑块”。据去年12月发布的《北京市2020年度体检统计报告》,纳入353万余人次的健康体检数据显示,颈动脉斑块位居男性异常体征检出率前10位。
调查显示,我国年龄40岁以上的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超过40.0%;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确诊为脑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例,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接近80%;而60岁以上的人群中完全无斑块的几乎没有。
为什么要对颈动脉斑块格外重视呢?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郭艺芳2021年在其微信公号发文强调,颈动脉斑块如果不注意防治可以逐渐发展并增大,最终会造成颈动脉管腔的严重狭窄甚至闭塞。即使没有梗塞,如果斑块破裂,同样可以引起严重后果。
颈动脉斑块 这5类人尤其要注意
1、抽烟喝酒的人
吸烟和大量饮酒都是催化斑块生成的危险因素之一。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朱翠玲2015年9月在接受大河报采访时表示,香烟中的尼古丁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低密度脂蛋白增高,使保护动脉免于发生粥样硬化的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同时使血压升高,并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而大量饮酒不但可导致脑血流量减少,还可损害肝脏影响脂质代谢。
2、“三高”饮食的人
高盐、高糖、高油的“三高”饮食,不仅会引起肥胖,还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同时,可能引起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增高,导致更多油脂沉积在血管壁上,这些都会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
3、久坐运动少的人
远离颈动脉斑块 记住这4个方法
既然这么多人都有颈动脉斑块,那么如何预防斑块的生成呢?可以从饮食、运动、生活习惯以及药物控制四方面进行干预。
1、饮食——热量摄入别超标
热量摄入过多、高脂食物摄入过多对心血管风险有显著影响。
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发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经过热量限制的同龄恒河猴一身棕色的皮毛,眼睛依然有神。而且,癌症、糖尿病、脑萎缩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都大大降低。而且同样年龄的猴子,管住了嘴也显得更年轻。限制热量,但不会造成营养不良的前提下,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发现对生存时间、生存率有着显著积极影响。
建议:多吃三类食物,少吃高脂食物 饮食中既要保证各类营养的摄入,又要控制总热量,因此要多吃三类食物,首先是新鲜蔬菜水果,建议每天吃够1斤蔬菜半斤水果,每周摄入8到10种蔬菜,多吃深色蔬菜;其次要多吃粗粮常吃坚果、豆类;此外还要多吃深海鱼,深海鱼类及其鱼油中富含EPA和DHA,是欧米伽3脂肪酸的重要来源,每周食用两三次为宜,最好清蒸。 少吃高脂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少吃盐和糖,严格控制总热量,避免超重和肥胖。
2、运动——适度适量有氧运动
运动是心血管事件的有效干预措施。适度的运动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减缓斑块的进展,甚至可以逆转斑块。即使是有斑块的人,也可以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比较安全。
建议:每周150分钟适量运动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规律、适量、循序渐进地进行。一般以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为宜,每次约30~50分钟,每周3~5次即可。
3、生活习惯——一定要戒烟限酒
抽烟饮酒都会影响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因此戒烟限酒等措施有助于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防止斑块进一步增长或增多。
建议:警惕二手烟,最安全的饮酒量为“0” 除了自己不抽烟外,生活中还要警惕二手烟。而很多人认为的“适量饮酒有益健康”也并不准确,多个权威医学研究已证实:酒最好一滴也别喝,饮酒的安全线是“0”,喝酒没有“适量”。
4、药物——科学用药控制“三高”
除了生活干预外,药物控制也至关重要。
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郭艺芳2016年4月在健康时报刊文中介绍,高血压和糖尿病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若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还要积极合理地控制血压血糖,按时服用药物。
此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特别是整体心血管危险水平,确定相应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值,并通过改善生活方式以及使用他汀药物进行治疗使其达到目标值以下。
建议:不要随意停药 我们都知道控制“三高”的药物不能随意停。同时需要注意的是,长期服用药物是抑制斑块增长的有效措施,间断用药的做法非常不可取。
最后提醒大家,网络上流传的一些保健品消除斑块的信息根本不靠谱,不要既浪费钱财还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