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为了自杀,你的准备行动完成得怎么样?”“最近一周,你是否有预计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抓紧处理一些事情?如买保险或准备遗嘱。”
11月18日,有消息称,上海长宁区多所中小学的调查问卷中,包含诸多与自杀相关的题目。这类问题引发家长质疑,有家长认为类似问法不够妥当。据悉,该调查问卷的120余道题目中,有近40道与自杀相关,部分问题诱导性强。
“beck自杀意向量表”
不适合中小学生
部分家长认为,该“心理健康调查问卷”设计不合理,部分题目的表述方式带有“引导性”,且填写问卷前后未经家长知情同意。也有部分家长质疑校方进行筛查后,是否能保证学生个人隐私并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据悉,上海长宁区教育局现已暂停开展这份问卷调查,而且承认对问卷内容审核把关不严,导致学生和家长担忧,对此表示歉意。
有家长透露,问卷中关于自杀意念的问题来自“beck自杀意向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阿伦·特姆金·贝克(A.T.Beck)编制。Beck等人在制定量表时,其调查对象为精神科的门诊和住院患者,面向的是已经抑郁且有自杀倾向的人群。
同种药物的剂量、疗程不同,结果完全不同,不同量表的使用同样有其限定条件。在这份“Beck自杀意向量表”使用说明书中,也明确表述了此量表针对人群年龄要大于17岁。因此,将其用在中小学生中非常不妥。
不能把评估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当成一项任务
新乡医学院二附院睡眠医学科主任徐亚辉表示,目前,抑郁症呈现出年轻化趋势,青少年期是个人身体和精神发育加快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个人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和偏执性。
此时,青少年不仅要面对因身体和心理快速发展而带来的困扰,同时要应对学业和人际关系的改变带来的问题,很容易出现心理危机。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检出率为17.2%,高出2009年0.4个百分点,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与2009年保持一致。
日前,教育部对《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了答复,明确提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要给予重点关注。
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本是好事,但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评估的重要前提是方式、方法要恰当,不能随随便便复制粘贴一份调查问卷,有些问卷题目可能不适合学生,反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来评估其心理健康水平,如睡眠有无问题,是否存在入睡困难、多梦、早醒;饮食有无问题,是否出现没食欲、吃得少;还需要用心与孩子交流,观察其是否不开心,跟老师、同学关系怎么样;有无身体上的不适,如头疼、胃肠道不适等。”徐亚辉说,也可以基于一些问卷,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把一些不适合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总的来说,评估学生心理健康,不能仅仅将其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上海长宁区的这份心理健康调查,值得所有学校警惕。
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压力
导致青少年患抑郁症
徐亚辉告诉记者,“一刀切”的筛查方式固然不可取,但全方位的抑郁症筛查需要家长和学校通力协作。
在她看来,造成青少年抑郁症的原因很多,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及生物化学因素等都是导致患病的因素。其中,家庭、学校、社会压力是导致青少年患抑郁症的重要因素。
学校和社会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家长期望自己的孩子考入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导致青少年处于高度紧张的学习氛围之中,而过长、过强的紧张状态易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起点和基础,青少年在家庭中建立起最初的亲密感情联系,在家庭中减轻心理压力,满足情感需要。但有的家庭生活不和谐,家庭矛盾重重,孩子过分担心父母关系,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而这又与父母期望相反,父母对孩子失望,又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
此外,也有父母虐待或忽视孩子、亲子关系不良,或有些孩子失去父母而又没有进行正确的心理调节等,这些都极易导致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
治疗青少年抑郁
家庭的作用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