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总说
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就患癌了
到了医院一查就是癌症晚期,痛不欲生
其实,很多癌症发生发展过程
包括癌前病变、原位癌和浸润癌
从正常细胞发展到癌细胞
需十几年的时间
对付癌症最好的方法
就是在癌症早期就发现它
越早进行治疗和控制,疗效越好
肿瘤医生:这15个身体表现请牢记在心!
1.身体出现肿块、结节
身体某部位出现肿块结节,第一个可能会想到的就是肿瘤。但也不必恐慌,肿块结节不一定就是癌症,它可以是非肿瘤性的(比如炎性包块),也可能是良性肿瘤。对于肿块结节,我们可以对它做一个初步的判断:
一看大小。越小的结节概率上越倾向良性,当然也并非绝对,因此要注意随访复查;如果结节超过1cm则更要重视。除了结节的大小本身,大小的变化趋势和速度也有重要参考价值,持续增大特别是增大迅速的结节倾向恶性可能,要特别重视。
二看质地。质软或囊性肿块,倾向于良性,质硬、固定或实性肿块,倾向恶性可能,但淋巴瘤的肿大淋巴结摸起来质韧。
三看边界和活动度。良性肿瘤通常边界清,活动度较好;恶性肿瘤多数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往往粘连或融合,活动度较差。
2. 身体持续非外伤疼痛
多数人都经历过疼痛,出现疼痛大家的第一个反应往往是用止痛药,这其实会掩盖病情,应该先想一想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如果身体某个部位出现非外伤导致的、原因不明的持续疼痛,应去医院查明原因。
3. 出现长治不愈的咳嗽
大家对咳嗽见怪不怪,也不会太重视。有的人遇到咳嗽就止咳,其实更重要的是要弄清楚咳嗽的病因。对于久治不愈的咳嗽或痰中带血,尤其是长期吸烟者,应警惕肺癌等的可能。
4. 出现不明原因总发烧
出现发烧,我们首先要想的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发烧,如果发烧原因不明,且持续存在,要警惕癌症可能,尽早进行相关检查。
5. 莫名出现消瘦和疲乏
如果没有主动进行减重煅炼,也没有刻意节食,体重却不明原因下降或进行性消瘦,或伴厌食、乏力、易疲劳等,要查明原因,消瘦和疲乏也可能是癌症的表现之一。
6. 明明没有外伤却出血
非外伤性异常出血,比如,便血或呕血,要注意排除肠癌、胃癌可能;咳血、痰中带血要警惕肺癌;不规律阴道出血或非月经期出血,可能与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妇科肿瘤有关;无痛性血尿或伴排尿困难,小心泌尿系肿瘤;非外伤鼻出血注意排除鼻咽癌可能。
7. 持续出现的消化异常
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多数人只是短暂一过性的,如果消化不良持续存在,或伴反酸烧心,上腹闷痛不适,不要想当然认为是一般的“胃病”,要警惕胃癌或食管癌等的可能。
8. 吞咽食物出现梗阻感
如果进食时有胸骨后闷胀感或胸骨后面的烧灼感,胸骨后疼痛,或者感觉食管内异物感,尤其是进行性加重的吞咽食物梗阻感,要警惕食管癌、喉癌等的可能。
9. 声音嘶哑持续难恢复
短暂的声音嘶哑可能很多人都曾有过,但如果声音嘶哑难以恢复持续时间较久,要警惕喉癌、肺癌等侵犯或压迫喉返神经的可能。
10. 大便习惯、性状状变
大便习惯、次数或性状发生改变(大便外形变细、大便带脓、血、粘液等)或便秘与腹泻交替,要警惕肠癌,建议尽早到医院检查。
11. 出现白斑
口腔粘膜白斑、女性外阴或男性阴茎龟头白斑迅速扩大伴灼痒感,应注意排除癌变。
12. 黑痣突然增大色改变
黑痣很多人都有,但如果黑痣突然增大、或边缘变得不规则、或颜色发生改变、或出现破溃出血、或灼痒疼痛、痣上原有的毛发脱落,要怀疑黑色素瘤可能。
13. 出现自发病理性骨折
没有明显外力或仅有轻微外力作用,很容易就发生的骨折,可能是病理性骨折,应警惕骨恶性肿瘤。青少年如果出现非外伤性关节处疼痛肿胀,要注意排查白血病。
14. 溃疡伤口久久不自愈
如果皮肤伤口或溃疡持续不愈,要警惕皮肤癌可能。口腔溃疡很常见,但如果长时间持续不能愈合,应警惕口腔癌可能。
15. 男性乳房的异常变化
尽管男性乳腺癌极少见,但如果男性乳房异常增生长大或出现其他异常变化,要警惕男性乳腺癌可能,尽早到乳腺外科就诊。
这些是查癌的“金标准”!
1、肺癌——低剂量螺旋CT
很多人通过X光片来筛查肺癌。由于胸部X光片分辨率低,检出率比较低,如果能用胸部X光片检查诊断是肺癌,临床常常就已经到晚期了,早期筛查意义不大。
建议用CT检测肺癌,其分辨率高,肺癌肿瘤在1厘米,甚至0.8厘米时即可被查出,因此建议50岁以后的中老年人或有肺癌家族史的人,体检中把X光片换成低剂量螺旋CT。2020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也建议,肺癌高危人群,要进行低剂量螺旋CT筛查。
2、胃癌——胃镜+活检
很多人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做胃镜,甚至当医生让做的时候,还会尽可能拒绝。一想到要将一根管子从嘴巴伸进胃里,就觉得难受、恐惧。
2018年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协作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胃癌在我国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而主要原因是相对于国外,我国筛查胃癌的“金标准”——胃镜检查的普及程度非常低,导致90%以上的胃癌患者发现即晚期,五年生存率不足20%。
胃镜检查是胃部疾病诊断的一线方法,通过胃镜+活检筛查,胃癌其实是可以预防的。所以,一定要及时根据具体病情和医生建议进行胃镜检查,千万不要等到病情恶化时才考虑做胃镜。
3、肝癌——甲胎蛋白+肝脏B超
查肝癌需要做“甲胎蛋白+B超”联合检查。需要注意的是,单独用甲胎蛋白普查,会有一定漏诊,因为只有80%左右的肝癌患者甲胎蛋白会升高,也就是说单纯的检测血清甲胎蛋白值正常,仍不能完全排除患肝癌的可能性。根据多年的临床实验证明,B超联合血清甲胎蛋白检测肝癌准确率达到90%以上,是临床诊断早期肝癌首选的检查方法。
2020年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建议,肝癌筛查联合应用血清甲胎蛋白 (AFP) 和肝脏B超检查,高危人群每6个月筛查1次。
4、肠癌——肠镜
2020年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强调,大肠癌筛查从45岁开始,无论男女,每年1次大便隐血(FOBT)检测 ,每10年1次肠镜检查,直到75岁。
5、乳腺癌——钼靶检查
针对乳腺癌的X线检查,又称钼钯检查,是目前诊断乳腺疾病简单有效的筛查方式。针对普通人群,《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推荐 40~45岁的女性应每年做1次乳腺X线检查,45~69岁的女性每1~2年进行1次。
6、前列腺癌——PSA筛查
对于健康人来说,最重要的是筛查早期癌症,建议50岁以上的男性,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项目来排查前列腺癌。因为PSA价钱更加低廉,排除假阳性问题,是早期筛查前列腺癌特异性的最方便、敏感的方法。
7、宫颈癌——HPV+TCT
相比其他癌症,宫颈癌是人类所有癌症中唯一病因明确且能通过早筛、早治而消除的癌症,即感染乳头瘤病毒(HPV),这意味着针对病因可以早期防治。目前国际公认最安全的宫颈癌筛查采取细胞学检测(TCT)与人乳头瘤病毒(HPV)病毒学检测联合筛查的方式。
来源:经温医大附一院综合整理自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