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甲状腺病了,全身不舒坦 下一篇: 靶向PCSK9基因,真能一劳永逸降血脂?
分享到:
当前位置 : 科普 > 健康生活
帕金森病增速太快
2025-04-28
来源:生命时报
3542
0
帕金森病作为全球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长期以来,公众对它的认知仍停留在“手抖”的症状上。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40年,以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为代表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将超越癌症,成为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近日,《英国医学杂志》刊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主任医师冯涛团队的研究,预测到2050年,全球帕金森病患者可能达到2520万人,增速之快引发全球关注。

  

天坛医院团队预测,到2050年,全球患者总数将较2021年增长112%

受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主任医师  冯  涛

本报记者  施  婕

帕金森病作为全球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长期以来,公众对它的认知仍停留在“手抖”的症状上。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40年,以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为代表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将超越癌症,成为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近日,《英国医学杂志》刊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主任医师冯涛团队的研究,预测到2050年,全球帕金森病患者可能达到2520万人,增速之快引发全球关注。

患病形势严峻

帕金森病的历史非常久远,古印度阿育吠陀医学中记录了某种伴有颤抖、运动障碍的疾病,埃及纸莎草医学文献和我国《黄帝内经》中也有类似记录。1817年,英国医生詹姆斯·帕金森发表《论震颤麻痹》一文,描述了自己对6例“震颤麻痹”病例的观察与分析:静止时出现肢体震颤,有不正常的姿势和步态,肌肉麻痹,力量减弱,且疾病随着时间推移会加重。患者伴有躯干前倾,走路时可由步行变为小跑样步态,智商和感觉基本不受影响。因詹姆斯·帕金森的开创性临床观察,后人便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种疾病。

冯涛团队基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库,构建了覆盖195个国家/地区的帕金森病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到2050年,全球帕金森病患者总数将较2021年增长112%。地域分布呈现显著差异,西非(292%)与东非(246%)将承受最剧烈的疾病增长压力,相较之下,中欧与东欧地区增幅为28%,凸显全球帕金森病防控能力的差距。值得注意的是,患病人数随年龄增长而上升,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055例/10万人,80岁以上群体跃升至2087例/10万人,85~89岁年龄段的患病率达峰值。从性别来看,各年龄段男性患病风险均显著高于女性。

聚焦中国数据,研究预测,如果延续以往的趋势至2050年,我国帕金森病病患数和患病率将分别达到1050万例和583例/10万人。早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就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帕金森病患者最多的国家。

《生命时报》记者走访多家三甲医院神经科门诊发现,在患者群体中,帕金森病患者占比大,疾病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困扰。最近,66岁的张女士遛狗时不慎跌倒,之后便举步维艰,一直不见好转,严重影响生活,到医院就诊后确诊为帕金森病。她这才回想起近一年来,逐渐跟不上小狗的步伐,倒水、切菜也不如以前利索。冯涛表示,从轻微的手抖到肢体僵硬、动作迟缓、频繁起夜,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会不断增加,程度也会随之加重。疾病引起的笨拙感,不仅给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不便,还会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能力的流失,痛苦不堪。

冯涛认为,通过预测2050年帕金森病在不同年龄、性别、地区的患病率,了解这类疾病未来的流行趋势及驱动因素,不仅可以精准识别高危人群与重点区域,更能为优化早期筛查体系,定向配置医疗资源,制定分层干预方案提供关键循证依据,对构建全周期防控体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大因素不容忽视

帕金森病主要与大脑中多巴胺神经元的退化有关。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负责调节运动和情绪。当这些神经元逐渐减少时,就会导致患者的运动控制功能受损,继而出现震颤、运动迟缓、四肢和躯干僵硬等运动障碍。

帕金森病通常病程较长,进展缓慢,从起病到出现运动障碍往往要经过一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冯涛介绍,在前驱期,患者可能经历长期便秘、嗅觉减退、睡眠障碍、情绪低落等症状。当进展至早期,疾病症状开始凸显,如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肉僵硬,影响日常活动。进入中晚期,患者可能需要依赖他人的帮助才能完成进食、穿衣等活动,平衡障碍可导致其无法独立行走或站立,认知功能开始受到严重影响,出现痴呆等并发症。

冯涛表示,新研究发现,三类因素是未来30年帕金森病病例激增的重要原因,对我国人群的影响尤为明显。

人口老龄加速。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和人口衰老密切相关。当前,我国帕金森病患病率增速已超越老龄化程度更高的发达国家,这与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增速快直接相关。

生活方式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也严重影响着帕金森病的发生。冯涛分析,一是饮食结构失衡,长期过量摄入加工食品,可能引发体内氧化应激反应,加速多巴胺能神经元退化;二是运动不足,会降低脑部血液循环效率,减少多巴胺分泌;三是代谢疾病发病率升高,特别是2型糖尿病,已被证实是影响帕金森病的重要元凶。

污染农残威胁。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环境毒素可能通过两种途径影响帕金森病的发生。一方面,农药残留会经食物链进入人体,可直接损伤多巴胺能神经元。另一方面,长期处于空气污染环境中,或经常使用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化学用品,或工作中频繁接触煤气、重金属等,都会加重神经退行性病变,从而引发帕金森病。

早识别,把握治病“蜜月期”

由于症状与其他疾病存在重叠,帕金森病在临床初期容易漏诊、误诊。例如,一些以肢体僵硬、动作迟缓为主诉的中老年患者,首诊可能被误判为骨科疾病。冯涛表示,患者及家属可通过一些早期的蛛丝马迹“揪出”帕金森病,尽早就医进行系统治疗。

静止抖动。患者可能会发现手指不自觉地弯曲、颤动,像在数钞票,变换姿势后消失,精神紧张时会加重。

写字变小。字越写越小,字与字挤在一起,是患者肢体僵直、运动障碍的表现。

动作减慢。与平时相比,患者可出现整体动作明显迟缓,比如刷牙、穿衣服等日常动作总是慢一拍。类似信号还有走路时不摆臂、身体前倾、步幅较小,甚至起步困难。

面无表情。患者可出现“面具脸”,即表情减少,看起来木讷、呆板。

经常失眠。帕金森病患者可能会经常做噩梦、说梦话、踢被子。

出现上述表现,应及时到医院神经科就诊。早期准确识别,可为疾病干预赢得宝贵“时间窗”。尽管帕金森病尚无法根治,但规范治疗可使患者维持良好的生活状态。冯涛表示,帕金森病治疗有五大核心方向。

药物治疗,把握治病“蜜月期”。若患者发病早期能遵医嘱用药,症状可明显缓解,生活质量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因此这个阶段称为“蜜月期”。患者应把握“蜜月期”,不要因担心耐药性、药物不良反应等拒绝、拖延用药,或随意停药减药。

手术治疗,中晚期精准干预。病程进入中晚期,症状会逐渐加重,药物治疗效果减退。此时,可进行脑起搏器植入治疗,从而调节神经,显著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全周期功能维护。按摩、针灸、活动训练等康复手段贯穿疾病治疗全程,有助延缓功能退化。冯涛特别强调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如通过平衡训练、肌肉拉伸,可改善运动功能;日常活动训练(如穿衣、进食),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坚持有氧运动,不但能保持肌肉力量和神经敏感性,还能预防和缓解便秘、失眠等并发症。

环境改造,预防继发损伤。家属应注意生活细节,如保持家中光线适宜,在床边安装护栏,在浴室铺设防滑垫,安装坐浴设备,以降低意外发生率。

心理支持,多维度情绪管理。约40%的帕金森病患者伴发抑郁,家人要多理解、多陪伴,患者应保持乐观,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比如和家人、朋友一起旅游、散步等。同时,要配合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管理进行心理干预。▲

##高度决定你看到的风景

%%环球时报

===

a

  
0 条评论
慢病界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E-mail:mbj@ncd.org.cn 京ICP备09085420号-2 法律顾问: 北京特派律师事务所 网站制作博乐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