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伍学焱
天津大学泰达医院肾病内科主任医师 李青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刘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 周柏林
本报记者 钟财芬
“医生,我有糖尿病。”当患者说出这句话时,许多临床医生往往心里咯噔一下,脑海中不约而同浮现出两个字——棘手。无论是外科、心内科、神内科、眼科、肾内科还是重症科等,当医生遇到重度糖尿病或伴有多种并发症的糖友时不免感到头疼,因为这将大大提升治疗难度。
“治疗像在雷区行走”
说起治疗糖尿病患者的经历,许多医生都面露难色。天津大学泰达医院肾病内科主任医师李青以自己的治疗领域举例,透析对于普通尿毒症患者来说是稳定且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糖尿病肾病患者这里却充满未知的风险与挑战。比如,血透需要在胳膊上建立动静脉瘘作为血管通路。普通患者的瘘管一般可用几年甚至更久,但糖友的血管条件差,瘘管2~3年就会堵塞,要不停更换位置造瘘。每次造新瘘都伴随感染风险,并且随着造瘘次数增多,合适的血管位置越来越难找。即便更换为腹透,情况也不乐观。腹透液主要成分是葡萄糖,会导致患者本就难以控制的血糖雪上加霜,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新问题。李青直言:“治疗糖尿病患者就像在雷区行走,有时真的很难‘下脚’。”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刘健也提到,治疗糖尿病患者往往会让他犯难。他曾接诊过不少四五十岁的糖友,因冠心病需要进行搭桥手术。“这些患者有十几年的2型糖尿病病史,存在多支多处血管病变,一根血管就有好几处狭窄,冠脉搭桥通常是更优的选择。”刘健介绍,不同于微创的支架手术,传统的搭桥手术需要开胸,手术时借助人工心肺机代替心脏和肺的功能,同时全身降温,使心脏停跳后再操作。不少患者由于担心手术风险不愿意搭桥,但糖友的冠脉病变更加弥漫且严重,支架治疗后再狭窄率高,而搭桥手术长期效果更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周柏林差点在糖尿病患者这里“翻车”。他曾接诊过一位55岁的男性患者,因睾丸疼痛来看急诊。CT检查发现,睾丸里全是脓液,要通过手术清除。患者自述“身体健康,以前没有任何异常”,常规术前检查发现空腹血糖约为7毫摩尔/升,比健康阈值6.1毫摩尔/升偏高。但患者解释是刚吃过东西,周柏林便没有在意,抓紧时间为其清理了脓液。可后来伤口不仅一直不愈合,还反复出现大量脓液,只能连续住院。经进一步监测,才发现患者餐后血糖最高能达到20毫摩尔/升,最终通过内分泌科专家会诊确定其有糖尿病,且病史至少在1年以上。周柏林表示,患者不是故意隐瞒,而是从未关注过血糖,但对医生而言,这无疑就像一颗藏在暗处的雷,让寻常的治疗变成了“走钢丝”。
与上述医生口中的患者相比,孟先生的遭遇无异于直接“爆雷”。65岁的他患糖尿病已有十年,最近因结直肠癌做了肿瘤摘除手术。手术本身很成功,尚处于良性期的肿瘤被完整摘除,所有人都以为他能顺利康复。没想到术后第二天,孟先生的血糖突然失控,情况急转直下,最终被诊断为酮酸症中毒(糖尿病急症)。尽管医生们全力抢救,孟先生还是不幸离世。他的亲属向记者哭诉:“真没想到,肠癌不致命,反倒是血糖要了他的命。”
糖尿病织出复杂疾病网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伍学焱介绍,糖尿病就像“温水煮青蛙”,初期不会让人感到不适,却能对身体所有细胞、组织、器官造成缓慢而持久的损害,最终带来全身性的灾难。最主要的危害集中在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分为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可能导致冠心病、脑卒中,微血管病变会损害肾脏、眼底等重要部位,引发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最终可能发展为肾衰竭、视网膜脱落。神经病变更复杂,可引发植物神经病变,导致腹胀、胃痛,以及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脚刺痛,致残率极高。这些并发症相互影响,形成了复杂的疾病网,导致糖尿病与其他常见疾病相遇时,出现一系列问题。
心血管病+糖尿病:症状不典型,用药难抉择。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使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令糖友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4倍。刘健表示,糖友的心脏病症状往往不典型,如心绞痛可能表现为轻微胸部不适或无痛性心肌缺血,心梗也可能没有典型的胸痛,容易导致误诊漏诊。另外,糖友常合并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肥胖,使得疾病诊断更复杂。降糖药、降压药、调脂药等和心血管药物之间可能发生作用。例如,某些降糖药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而某些抗生素则会影响血糖控制,使得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变得更复杂。
肾病+糖尿病:肾衰竭加速,治疗复杂化。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李青介绍,狼疮性肾炎曾被视为最凶恶的肾脏疾病之一,但数据对比发现,糖尿病肾病导致肾衰竭的速度比狼疮性肾炎还快。患者3~5年就可能发展成尿毒症,透析治疗虽然能解决肾脏问题,但糖友可能同时存在心功能不稳定等问题,难以承受透析,导致治疗陷入僵局。此外,糖友并非只有单一病症,可能牵涉多个科室。李青说:“外科医生看到患者存在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不敢轻易处理,只能转到肾病科;而我们内科大夫面对存在糖尿病足、下肢溃烂等问题的患者也无从下手。这种多学科交织的复杂病情,只能反复进行联合会诊,治疗就像在解一团乱麻,会让医生们倍感压力。”
外科手术+糖尿病:感染风险大,伤口难愈合。周柏林表示,手术应激可能引发血糖升高,患者术中、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会大幅提升,极大增加手术难度和风险。此外,高血糖状态有利于细菌繁殖,使得糖友更易发生感染,术后需要反复清创;长时间的高血糖环境会破坏血管内皮,导致伤口愈合时间变长;过高的血糖会使白细胞功能受到抑制,从而影响免疫力,进一步拖慢恢复速度。
患者自律是破题关键
专家们表示,糖尿病不仅是一种慢性病,更是需要长期管理的全身性疾病。要确保糖尿病不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中“横生枝节”,患者是第一责任人,只有严格做好自我管理,才不会在其他疾病来袭时,陷于危险境地。
严格控糖筑根基。一旦确诊糖尿病,患者必须摒弃“没有症状就无需治疗”的错误观念。血糖控制是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基础,应严格遵医嘱按时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定期监测血糖,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治疗任何疾病时主动将血糖情况告知医生。
健康生活稳指标。与其下游打捞,不如上游筑坝,生活方式健康是预防血糖失控的关键。饮食上应选择低盐、低脂、高膳食纤维的食物,多摄入蔬菜、水果和全谷物。运动方面,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此外,睡眠不足、精神紧张会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皮质醇等应激激素增多,导致血糖升高,因此要保证充足睡眠,维持良好心态。
定期检查掐苗头。除了常规的血糖监测外,还应定期关注血压、血脂,进行心血管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以及肾功能、眼底等检查。这些检查有助早期发现潜在问题和并发症,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避免在处理其他疾病时面临“并发症大爆发”的局面,给治疗添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