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高登峰,北京急救中心主任医师 王小刚
本报记者 王思予
皮肤长斑是岁月留下的肉眼可见的痕迹,而在血管里也潜藏着一种“斑”,它由脂质、钙质和纤维组织堆积而成,它就是斑块。不夸张地说,有些斑块就像火山一样,一旦喷发,会引发全身危机,在几分钟内致残甚至致死。
四个阶段,从微至危
斑块,医学上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高登峰表示,人刚出生时,血管光滑富有弹性,但随着年龄增长,如果长期大量进食高糖、高脂食物,胆固醇等脂质成分就会在血管内壁沉积。此外,不爱运动、熬夜、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以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会协同作乱,损伤血管内皮。高登峰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脂质就像锅里的米,高血压、高血糖、吸烟等因素就像火,两者结合,最终熬成一锅“粥”。斑块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会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脂质条纹期。起初是血管内膜上出现黄色脂质点,再发展可出现黄色脂质条纹。脂纹较平坦或稍高出内膜,所以一般无明显症状。
第二阶段:纤维斑块期。随着脂质持续沉积,脂纹进一步发展成纤维斑块,斑块表面覆盖一层纤维帽,如同给斑块穿上了一层外衣。这个阶段,血管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狭窄,但仍能维持基本的血液供应。
第三阶段:粥样斑块期。粥样斑块是动脉内膜明显隆起的灰黄色斑块,向深部压迫血管中膜。中膜和纤维帽像饺子皮一样,包裹着粥样斑块,随着动脉硬化加重,粥样斑块越来越大,纤维帽会变得越来越薄,就像皮薄馅大的饺子。这个阶段,患者会因血管管腔狭窄,导致供血不足,出现头晕、胸闷等不适。
第四阶段:斑块继发病变期。此时,不稳定的斑块可能破裂或出血,形成血栓,瞬间堵塞血管,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危急事件。
高登峰提醒,很多人认为等到老了血管内才会出现斑块这种“违章建筑”,但临床发现,如今不少20多岁的年轻人已经出现斑块,并侵袭他们的健康。2023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团队对1070万名平均年龄47.7岁的中国成年人进行分析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病率达21%。
七个因素引爆“火山”
北京急救中心主任医师王小刚表示,斑块主要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斑块两类。稳定性斑块如同休眠火山,相对安全,纤维帽较厚,内部脂质成分较少,不容易破裂,对血管的威胁较小。而不稳定性斑块则像活火山,在遇到应激条件或事件时,就可能喷发。两位专家提醒,一定要控制7个危险因素,以免引发严重心血管事件。
血压不稳。血压如果忽高忽低或水平过高,血流会反复冲击血管内壁,内壁上的斑块受到撞击,脱落的风险大大增加。
血糖失控。高血糖会使血液黏稠度升高,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为脂质沉积提供条件,还会影响血管正常功能,促使斑块变得不稳定。
血脂异常。全球因心血管疾病致死的病例中,31%归因于高胆固醇。高胆固醇和高甘油三酯会增加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形成并扩大斑块,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升高,会让斑块变得极不稳定。
大腹便便。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肥胖会促进炎症因子表达,导致代谢异常,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果蔬不足。饮食中缺乏足够的水果和蔬菜,意味着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摄入不足,不利于维护血管健康,可能加速斑块形成。
吸烟饮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斑块形成。过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血脂异常,加剧斑块不稳定性。
心情波动。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情绪中,可能导致体内应激激素(如皮质醇)水平升高,从而损害血管内皮,促使斑块形成。已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人,对精神刺激更加敏感,可能因斑块不稳定、破裂,引发心梗、脑卒中。
高登峰表示,斑块长在不同部位,危险程度也不同。斑块最喜欢“驻扎”在血管分叉处,这些地方受到血流冲击较大,血管内皮容易受损,若血液中的脂质成分较多,就会进入内皮下方,慢慢形成斑块。颈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等部位就属于危险地带。颈动脉是全身血管的缩影,若颈动脉出现斑块,往往意味着身体其他部位的血管也可能存在问题。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研究提示,颈总动脉存在斑块和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关系密切,颈内动脉斑块与脑卒中发生率息息相关;冠状动脉斑块如果破裂会导致心梗,脑动脉斑块破裂则可能引发脑卒中。这些都是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的疾病。
早期斑块有逆转可能
要想防止斑块这座火山喷发,就要做到知己知彼。高登峰表示,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法是超声,其中以颈部血管B超最为便捷。一般来说,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2~3年进行一次颈部血管B超检查;如果存在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肥胖等危险因素或有家族史,即使年纪较轻也应每年检查一次。
医生诊断时会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如果出现一过性脑缺血,表现为头晕、眼前黑蒙,甚至晕厥,且发作越来越频繁,提示可能颈动脉或脑动脉有不稳定斑块,伴有微小血栓形成;如果心绞痛经常发作,或频率增加,或程度加重,则提示可能冠状动脉存在不稳定斑块;如果出现间歇性跛行,下肢在运动后局部疼痛、麻木或无力,停止运动后即可缓解,则提示下肢动脉有不稳定斑块,已导致血管变窄。
经诊断确诊血管内存在斑块的患者,如果处于早期脂质条纹阶段,通过强化降脂、调整生活方式,能实现部分或完全“逆转”。成熟斑块虽然完全消失的可能性极低,但可通过治疗,稳定斑块、减少炎症、降低破裂风险。两位专家总结了几个“控斑”要点。
控制血脂。胆固醇是形成斑块的主要原料,因此应少吃高脂、高糖、高盐食物,烹调方式多用蒸、煮、凉拌,少油炸,不喝甜饮料、酒类;每天吃够一斤蔬菜半斤水果,多吃粗粮,全谷物、豆类中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有助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同时,要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各项血脂指标。
稳定血压。血压稳定才能稳住斑块,应尽量将血压控制在120/80毫米汞柱以下,超过140/90毫米汞柱就突破了“危险线”,要尽早就医。
坚持运动。久坐会降低血流速度,加速血管中的脂质沉积。而运动是预防心血管事件的有效措施,每周应进行15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跑步、快走等。日常还可以做踝泵运动,即勾脚尖、绷脚尖、绕踝。动作原理就像压水泵一样,通过下肢肌肉收缩舒张,加速下肢静脉血液流动,缓解血液淤滞状态。
早点戒烟。王小刚特别提醒,戒烟1年即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改善斑块稳定性。
科学用药。高登峰表示,已患有心血管疾病、中度以上动脉狭窄、坏胆固醇在3.4毫摩尔/升以上或存在多重危险因素者,应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同时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防止斑块进一步增大、破裂。阿司匹林作为二级预防药物,可在斑块破裂时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动脉血栓形成,显著降低急性心梗、脑卒中风险,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旦血管狭窄程度超过75%,则需要专科医生评估,进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