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血压药物控制方面,沙坦类药物和地平类药物,可以说是最常见的两大类药物,很多有高血压问题的朋友,不是在吃沙坦类药物,就是在吃地平类药物,这两类药物到底孰优孰劣,真的是沙坦类药物副作用更少,更应该优先选择吗?其实这是一种高血压用药方面的错误认知。
沙坦类药物和地平类药物都是一线首选降压药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从这两类药物的降压作用机理上,简单来介绍下这两类药物。
沙坦类药物属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类降压药,这类药物的作用特点是通过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过度活跃,通过阻止血管紧张素受体的结合,而达到抑制血管紧张,舒张血管的作用,该类药物不但能够舒张动脉血管,还能舒张静脉血管,从而达到有效降低血压的效果。所有的沙坦类降压药,都属于长效降压药,每天服用1次,即可以在24小时内发挥降压效果。
地平类降压药属于钙离子通道拮抗剂类降压药,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Ca离子内流,从而达到扩张动脉血管,降低血压的效果。地平类降压药有很多种,长效短效都有,但目前主流的降压药氨氯地平,硝苯地平控释片,非洛地平缓释片等,也属于长效制剂,地平类降压药除了能够有效的降低血压以外,还有保护心血管等方面的健康获益。
所以说,从作用机理上来说,这两类降压药有着完全不同的降压机理,从不同方面加强高血压的控制,目前各个国家的包括一些国际的高血压指南中,不管是沙坦类降压药,还是地平类降压药,都是可以优先选择的一线临床降压药物,并不存在更优先选择哪一种的推荐。
沙坦类降压药真的比地平类降压药副作用更小,更有优势吗?
不同的药物,作用机理不同,副作用发生风险和类型也不同。
地平类降压药服用后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导致的面色潮红、心跳加速等问题,对于此类副作用,通常身体都可以逐渐适应耐受并逐渐减轻,在长期用药过程中,地平类药物可能会导致出现脚踝水肿,牙龈增生,便秘等不良反应风险,同样也值得注意。
沙坦类降压药的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血管神经性水肿,高血钾等,除此之外,还有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出现转氨酶升高的不良反应风险,同时也有一些高血压患者,服用沙坦类药物,会出现腹痛,恶心等消化道不适的相关症状,但总体来说,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都不高。
通过上述介绍大家可以看出,不管是地平类药物还是沙坦类药物,长期服用期间,都有可能导致这样那样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但总体上来说,沙坦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低一些,但这并不代表服用沙坦类药物就更安全,也并不代表沙坦类药物就“更好”。
沙坦类降压药与地平类降压药,到底应该怎么选?
现在来说重点,这两类药物都是临床上控制高血压的一线药物,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到底应该怎么选呢?这才是大家最关心的重点,听我来为您细说。
首先,对于降压药的选择来说,应该从高血压的发生机理来考虑。沙坦类药物作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抑制剂类药物,如果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升高问题,就是由肾素系统的过度激活所引起,比如一些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其高血压的产生,就是由于这种原因,这种情况下,优先选择沙坦类药物,就是起到很好的降压效果;而如果本身属于肾素系统活性较低的高血压患者,此时服用沙坦类降压药,降压效果就会很不理想。相比于沙坦类降压药,地平类降压药对于高血压的控制作用往往更明确,对于多种机理导致的血压升高问题,地平类降压药都有很明确的降压作用,因此,从作用机理上来说,地平类降压药有着更广泛的应用范围。
其次,从用药安全性方面来考虑降压药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真的是因为服用地平类药物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比如出现牙龈增生等问题,又无法有效改善的,就应该考虑换服其他降压药物,比如替换为沙坦类,就能够有效的消除或改善这种不良反应风险,而同样的,如果是服用沙坦类药物,出现了身体不可能耐受的不良反应时,也可以考虑换服地平类降压药。
第三点想说的是禁忌症方面的,沙坦类降压药虽然是很好的降压药,但其也并非没有禁忌症,这类药物的绝对禁忌是双侧肾动脉狭窄,妊娠期女性,都是禁用沙坦类药物控制高血压的,而单侧肾动脉狭窄患者,肾功能严重不全者,也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慎用沙坦类降压药;相比沙坦类药物,地平类降压药是没有绝对禁忌症的一类降压药,其相对禁忌症是心动过速,快速型心率失常,在应用时,应该谨慎选择。
第四点药物选择的考虑是药物在其他方面的健康获益。沙坦类药物除了能够有效降低血压,还具有一定的肾脏保护作用,对于微量蛋白尿的问题,有着显著的改善作用,因此,对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合并轻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都可以优先考虑选择沙坦类降压药;而地平类药物在降压作用以外,还有一定的心脏方面的健康获益,对于缓解冠心病心绞痛,延缓心脏发生病变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如果是高血压合并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大等问题的朋友,就可以优先考虑选择地平类降压药。
总之,在降压药的选择上,沙坦类药物、地平类药物,不存在一定要优选哪一种的说法,具体如何选择,应该结合自身的高血压情况,心率情况,相关禁忌症情况,药物对于血压的降低效果,用药安全性等多个方面,来综合考量,谨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