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少人来说,一天不喝咖啡,就是丢了“一半大脑”,连保持清醒都难,更别说专注工作了。于是,咖啡不离手成了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也成了一种精神依赖。
照理说,能让人上瘾的都不是什么好东西,烟草、酒精、毒品无一例外被科学家们揭露了可怕的真面目,但唯独咖啡,越是深究,反而被挖掘了越多好处,成了大家公认的健康饮品。那么,喝咖啡有何益处?哪些人群不适宜喝咖啡呢?且听小编细细道来。
咖啡是什么味道的?有人认为是苦的,也有人认为是酸味和苦味的结合。其实,苦、酸、香是咖啡重要的三个风味。咖啡豆的产地、发酵方式和烘焙方法不同,咖啡的风味也有所不同。
烘焙程度不同,咖啡风味不同。生豆的烘焙程度分为浅度、中度和深度,浅度烘焙的咖啡豆,其烘焙时间比较短,酸度通常更高;中度烘焙的咖啡豆,比浅度烘焙的咖啡略甜一点,其甜味和酸度比较平衡;深度烘焙的咖啡豆,通常味道更浓,口感更苦。
温度影响咖啡风味的浓郁表现。热咖啡,挥发性芳香类物质更为活跃,产生浓郁香味,这是许多人爱上咖啡的原因。咖啡冷却后风味会变差,如果添加了奶或糖,更容易细菌滋生,因此建议咖啡现煮现喝,精品咖啡更是讲究在5-20分钟内喝完。
咖啡粉中的天然物质萃取到溶液(咖啡液)中的量,受到咖啡液的温度和放置时间的影响。咖啡液温度越低,低温状态放置时间越久,酸味物质溶出越多;咖啡液温度越高,高温状态放置越久,苦味物质溶出越多。
人体消耗的能量来源于三磷酸腺苷的分解,它分解后会释放出腺苷,当腺苷和受体结合后,就会向你的大脑传递“困乏”的信号。
巧合的是咖啡因分子结构和腺苷相似,可以代替腺苷和受体结合,让腺苷“无家可归”,大脑就接收不到来自身体的犯困信号,从而长时间保持精力充沛的状态。
咖啡因的作用时间一般为4个小时,但每个人的代谢速度不同,这个时间会发生大幅波动,有些人喝了不仅不提神,还会因为腺苷补偿而犯困。
2014年,一项汇集36项研究涉及128万人的论文公布,在排除了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后,咖啡摄入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呈负相关,每天3~5杯时,心血管获益最大。而冠心病、中风和心血管相关的死亡风险同样有所下降。
2019年12月,瑞典科学家在《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与不喝过滤咖啡的人相比,每天喝2-3杯过滤咖啡能够让人们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60% 。
南安普顿大学和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联合在BMC Public Health期刊上发表了一项关于咖啡的最新研究成果:喝咖啡可以降低慢性肝病21%的发病风险,脂肪肝病风险降低20%,慢性肝病死亡风险降低49%。
咖啡因能够作用于脑部神经传导介质,让人没有那么“丧”,降低抑郁和自杀的可能性。
《世界生物精神病学》发表过涉及20万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每天喝2~3杯咖啡或摄入400毫克咖啡因,能使自杀率降低50%。
多项研究证实,咖啡因摄入量的降低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风险降低呈负相关,因此学界认为咖啡可能有助于预防某些神经退行性疾病,不过其中的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美国贝勒医学院的研究者为考察咖啡因的摄入与结肠-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结构之间的相关性,选取了34名参与者参与实验。
研究人员在他们的结肠中提取了微生物DNA,经过分析发现,咖啡因摄入量越多,肠道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均匀度越高,这一点有益于健康。
健康人每天摄入的咖啡因最好控制在250毫克左右(大概3杯左右),上限是400毫克。不过每个人对咖啡的敏感度不同,感觉不适,哪怕只喝了一口也不要再继续喝了。
喝咖啡好处多的前提是“不加料”。类似摩卡、白咖、焦糖玛奇朵等高糖、高热量的咖啡品类,可不是什么健康饮品,长期喝有多少好处说不准,但胖是一定的。如果受不了纯咖啡的苦味,建议喝拿铁,它添加了纯牛奶,可以中和苦味。
美国神经科学家计算出每天喝咖啡的最佳时间是在上午9:30~11:30。
此外,不建议吃饭的时候喝咖啡,以免影响食物中的钙、铁、维生素 B6 的吸收。
咖啡因具有中枢神经兴奋作用,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提神醒脑作用,这也是很多上班族、考研党依赖咖啡的原因。
但受基因影响,不同的人,对咖啡因的敏感性也不一样。有些人的咖啡代谢基因就比较乏力,一点点咖啡因都要代谢好久。甚至早上喝的咖啡,到了晚上还在大脑里蹦迪。
所以,如果有失眠、睡眠障碍等问题,那就尽量不要喝咖啡,或者少喝咖啡,最好不要在下午或者睡前喝咖啡。
容易失眠的人,奶茶建议也少喝(奶茶的咖啡因也不少)。
咖啡确实可能会引发突然性的惊恐与焦虑出现。不过先别慌,研究发现,每天要摄入 400~800 毫克高剂量的咖啡因(约 5~9 杯咖啡)才可能会产生负作用,比如使人产生焦虑、紧张、神经过敏、惊恐和震颤等问题。
不是咖啡的狂热爱好者,通常不会喝这么多,不用太担心。
部分人喝完咖啡后,会出现心跳加速、恶心、头晕等不适感。其实,这属于「咖啡因不耐受」。
这是一种正常现象,而且与个人对咖啡因的敏感度有关。有的人对咖啡因比较敏感,咖啡因代谢速度慢一些,喝咖啡就有心律失常、心跳加快、心悸等感觉,但是有的人就没事。而且,不同的人,反应也不一样——有的喝一杯就有这种问题,但是有的人喝四五杯都没事。
所以,这并不意味着告别咖啡了,而是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喝咖啡的频次和分量。如果你心率失常、心悸,那就尽量不喝,或者少喝,比如原来每天喝 2 杯,不妨减少为一天 1 杯。
咖啡中的多酚、植酸等植物成分的确会影响铁的吸收,对于那些缺铁性贫血的人来说,可以适当少喝咖啡。
一项研究发现,在进食的时候饮用咖啡因饮料时,一杯咖啡将汉堡餐中的铁吸收降低了 39%,而茶则降低了 64%。
经常喝咖啡也可能影响铁的储存水平。一项大型研究发现,在老年人中,每周一杯咖啡与铁蛋白水平降低 1% 相关。
建议缺铁性贫血人群饭后 1 小时再喝咖啡。
咖啡只影响「非血红素」铁,对「血红素」铁没有影响,多吃两块瘦肉就好啦。对于健康的人来说,喝咖啡并不会影响铁的吸收,不用担心会导致缺铁性贫血。
一些研究发现,咖啡可能使胃酸倒流症状恶化。不过目前这个结论还存在争议,一些相关的大型荟萃研究中发现,不论是咖啡还是茶(咖啡因),都没有发现与胃食管反流病 有直接的关系。而且,导致胃食管反流的原因也可能有多种,目前也不是特别明确到底是什么原因。
建议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如果你属于胃功能不太好,喝咖啡就有类似胃酸反流等不适症状,那就少喝或者不喝。
肠易激综合征属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指的是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的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而又没有形态学及生化学异常的症候群。
一些研究发现, 咖啡因会增加腹泻。比如,瑞典有调查显示,39% 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喝咖啡会出现肠道症状恶化,包括腹泻和胃痛。
然而,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减少咖啡因可以改善症状。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与多种因素有关。
目前比较被认同的诱因有肠道感染和精神心理障碍,饮食也会有一定影响;但影响比较小,控制饮食也不是解决它的唯一方法。对这部分人群的建议仍然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如果你喝咖啡就有胃肠不适症状,那就少喝或者不喝。
世界上成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超过 30% ,关于饮用咖啡对血压的影响和动脉高血压的风险有过很多争议。
目前研究认为,经常喝咖啡并不会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而且,咖啡中还含有多种抗氧化成分,比如绿原酸、咖啡豆醇等,这些抗氧化物质对心血管和血压控制也是有利的。
最新的荟萃分析结果表明,适度和习惯性地喝咖啡(每天 1~3 杯)对大多数人的血压不会产生不利影响,甚至还可能会降低患动脉高血压、心血管相关的全因死亡风险。
不过,在一些研究中发现,有些人在喝完咖啡后会出现短时间内血压升高的现象,通常是 3 个小时以内。提醒大家,对于不常喝咖啡的高血压患者来说,咖啡还是适量,也不要一次喝太多。
近年有更新的证据显示,孕期喝咖啡可能与自然流产风险增加有关。
总体上,我们不鼓励孕妇喝咖啡,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完全不能喝。如果实在想喝,也是可以喝的,如果有喝咖啡的习惯,或者想解解馋,需要控制一下咖啡因的摄入量,大约是普通人的一半。
目前通常认为,孕期可少量饮用咖啡(每天不超过 150~300 毫克咖啡因,约 2 杯)。也可以选择「低因」咖啡(脱咖啡因处理的咖啡)。
儿童和青少年还在发育,咖啡因对他们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尚不完全清楚,咖啡因可能会扰乱孩子的睡眠状况,很多咖啡饮品还会带来糖摄入过多的问题。
因此,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是儿童和青少年不喝咖啡。作为家长,我们也应该帮助孩子控制包括咖啡、茶及其他含咖啡因饮料的摄入。
但这也不意味着小孩子喝咖啡就会有危害,偶尔少量喝一点也不用担心。目前通常认为,儿童和青少年每天的咖啡因摄入不超过每公斤体重 2.5~3 毫克(对于 30 公斤重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约为 75~100 毫克咖啡因)是安全的,大约是一杯咖啡。
需要注意的是,患有抽动症、多动症的儿童不要喝咖啡,以避免过于兴奋,加重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