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执行院长 杨维中
多个慢性病在一个个体、一个群体都呈现,就简称为共病,共病会成为未来全球的流行病。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正在研究人群共病形成的机制、时间、空间和病机,希望未来对共病的问题有所干预,使人们少得病、晚得病。
公共卫生挑战来自自然、遗传、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包括人类健康、就医、医疗资源分配、社会经济负担等。慢病是公共卫生问题的一部分,通过加强慢病管理体系,能提高公共卫生应对的能力。加强慢病管理体系,应该由政府主导,社会重视,个人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都落在基层,基层起着稳定器的作用。为什么慢病管理和防治在基层更为重要呢?是因为慢病患者需长期获得基本的医疗照护,患者到大医院确诊之后,后续治疗就会偏程序化,在不调整治疗方案的时间段,他们就可以到基层接受医疗服务,随时监测他们的疾病状况,包括血压、血脂、血糖、心脏、呼吸等。我们国家通过近二十年的建设,城乡社区卫生防治中心 ( 站)已具备了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设施与设备,所以基层就可以有限地满足大多数慢病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
信息化、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将会革命性地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比如最近横空出世的 ChatGPT。作为公共卫生工作者,用好数字化和信息化这把双刃剑,应该在充分尊重每一个人的隐私和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在必要的时候采用一些信息化或数字化技术,来了解每个人在生产生活中的运动轨迹、行为方式、行为空间和时间的分布,从而更好地开展公共卫生服务